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

★房地產制度應該如何做頂層設計才符合「社會主義」

★房地產制度應該如何做頂層設計才符合「社會主義」
首先讀者必須先理解
 

1房地產是什麼?

2.房地產的價格(虛擬資本)在資本主義環境下是如何產生和定價的?

3.才是這根據這個政治經濟學原理設計出一套合乎邏輯實際能有效運作的制度?

4.重要說明和補充(回答網友反駁的基本問題)

5.最後我在論述如果這套房地產制度和社會主義的公司治理制度結合又會是什麼關係?

 

 1.房地產是什麼?我在這2篇文章連結有過詳細論述

★房地產是異化勞動★為什這麼多人就不明白?

駁倒●收租不是社會米蟲論●
房地產是異化勞動★為什麼這麼多人就是不明白?
網友曾經這樣問我
南恨 wrote:


收房租叫不勞而獲?有沒有搞錯?房子哪裡來的?不用先賺錢投資買房才有房子租別人嗎?難道你家的房子政府送的?那真的叫不勞而獲了

別人前面付出的你沒看見,只看最後的結果,哦,別人躺在那邊爽爽賺,每個月幾十萬入帳,真不勞而獲?靠,別人為了買房付出多少心血你懂什麼?

股息資產?難道不用先砸一筆錢下去嗎?這難道不是付出嗎?你要比喻麻煩動點腦,做點功課,


我的回答:

你自己想一想你的邏輯成不成立
我努力存錢購買一個黑奴隸,我付出了成本!!!
因此奴隸主強辯說:「奴隸的勞動收入扣除他的生活費用外歸我所有,因為我花了成本」



如果你的邏輯成立,那麼資本就不可能有剩餘價值(利潤),
剝削到一個比購買價值本身的價值還要更大的價值,
這種購買和交換本身是不平等的生產關係


當奴隸主購買第1個奴隸的時候,他可以從奴隸身上幫他賺的錢購買第2個奴隸,那麼奴隸越努力,奴隸主賺錢越多,資本越積累就可購買第3個奴隸,那麼現在有3個奴隸幫奴隸主工作了,他會比的只有1個奴隸的狀況更容易獲得資本去購買第4個奴隸,因為他從別人身上賺錢的速度增長到4倍,現在只需要原來1/4的時間去購買第5個奴隸,奴隸努力工作導致,奴隸主的資本指數增長,奴隸的數量以指數增長到100個奴隸的時候,為什麼你還認為奴隸主是自己努力賺錢買到這100個奴隸的?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異化勞動」,奴隸越努力,奴隸主的資本越增值,就會把奴隸自己搞的越貧窮,製造更多像自己一樣的奴隸。



什麼叫做黑奴隸是資本?

黑奴隸就是黑色的人種,只有在奴隸資本主義制度和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下奴隸才成為資本。
在南北戰爭時一個黑奴隸的價格大約是白人勞動所得5~6年的工資,如果白人購買了黑奴他也付出勞動力,造你的邏輯哪裡有不勞而獲?不管奴隸被二次買賣轉手了多少次都不可能創造出這種權力,賦予這種權力的始終是社會制度和不平等的生產關係。資本只是純粹的社會生產關係和人玩人的權力遊戲而已。


什麼叫做珍妮紡紗機是資本?

這就只是一台紡織棉花用的機器而已,只有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下機器才成為資本(生產資料私有制)

什麼叫做房地產是資本?
只有在房地產是私有制的情況下房地產才成為虛擬資本,這就只是因為壟斷土地而取得的「絕對地租」和「城市級差地租」能夠轉移(而不是創造)別人的勞動價值而已,而購買這種剝削人的地租的成本就是房地產的虛擬價格,例如一個好地段(學區房或捷運宅)的好生活機能的土地被人壟斷,那原本社會上其他人的勞動和一切建立在土地上的基礎建設的使用權力,就要無條件被房地產私有者佔有,房東就可以取得取得房租(一種經濟地租),這種地租的剝削權力,在經過根據市場平均利潤率「資本化本益比」的虛擬化定價成為房地產虛擬資本的價格。

這種價格只不過是跟購買黑人奴隸的價格一樣,是建立在不平等的社會生產關係之上的
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說,資本本身不是一種實體,而是一種社會權力關係,是人和人之間的權力不平等
上個世紀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羅賓遜夫人《劍橋資本爭論》對此有過詳細的辯論甚至數學證明,資本既不是貨幣資本也不是實物資本

劍橋資本爭論- 維基百科

爭論雙方是以麻省理工學院(地處麻省的劍橋)教授薩繆爾森、托賓、勞勃‧梭羅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和以瓊‧羅賓遜、卡爾多、斯拉法、帕西內蒂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其代表人物大多執教於劍橋大學)。最終,新劍橋學派成功證明新古典命題以及總體經濟學所使用的生產函數只有在單一產品模型中才能成立,顯然不符合現實世界的情況,但新劍橋學派並未發展出一套被廣泛接受的理論以替代新古典理論。

2.房地產的價格(虛擬資本)在資本主義環境下是如何形成的?
網友曾經問我
神殿御守 wrote:
如果你用來收租的房子
不是自己賺的,不是自己買的
那你就是米蟲
edwardbee wrote:
為什麼?
1. 坊間應該不少租屋管理公司,裡面的員工應該都是您口中用來收租的房子不是自己賺的、不是自己買的,他們是米蟲?
2. 家中長輩有些房產想出租,無心或無力或無心也無力自己處理,請晚輩處理並支付一定比例酬勞,這樣這個晚輩也是米蟲?
3. 有人繼承了些房產,因此出租,這樣算米蟲?
我還以為米蟲是什麼事都不做,只會伸手要吃的、要錢花才叫米蟲,沒想到連用來收租的房子不是自己賺自己買的就算米蟲。還有人說退休在家沒事乾領退休金的叫米蟲,還是說這個社會已經重新定義什麼是米蟲了
我的回答:

請樓主回答我這個問題 ??????
假設我是奴隸主辛苦花錢購買了一個黑奴,或是我用7年的工資+銀行貸款存錢買一個黑奴


奴隸主強辯說:「這個黑奴的生產收入扣除他的生活成本以外都歸我所有,因為黑奴是我憑著自己勞力購買獲得的資產所有權」


地租是什麼?地租是一種「壟斷土地而獲得的收入」,如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所有權一樣是荒謬的

馬克思認為不管買賣多少次土地都不能創造這種權力,這種權力來源於社會生產關係

這是一種虛擬化的收入,是不真實的資本和房地產泡沫

從壟斷房地產土地獲得的房租收入 ,比投入勞動力的建族物成本折舊還要低

舉個例子來說 台北房價一坪70萬 建築物成本一坪10萬耐用年限50年

如果換算成每月的每坪折舊額大約是 10萬/50年/12月=166元每個月

這是投入勞動力所創造的實物資本價值

這166元每個月是實際投入的勞動力去建造這棟房子所產生的每個月的折舊成本

但是台北市每坪房屋的租金是1300元左右 所以這1300-166=1134元就構成了地租

這中間的差額就構成地租,是一種被無條件佔有的剩餘價值 ,地租會壓縮產業資本家的利潤 導致所有東西物價上漲

所以台北租20坪房子理論上如果按造折舊成本來計算,是166*20=3320元

但是實際租金卻高達2萬元以上 這中間的差額就是地租

而如果把這2萬元租金*12個月=24萬一年的租金,租金報酬率假如是3%

那麼24萬/0.03=800萬就構成了這棟房屋的「虛擬的資本化價格」

本益比就是33倍,但這是一種虛擬經濟實物資本並不存在

「實物資本」是那棟建築物的造價10萬元每坪*20坪=200萬元

而地租還分為「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

例如房東寧可空著房子不租人造成相對生產過剩,房屋空著不是人民不要房子,而是付不起房租,

因為存在土地壟斷制度 空屋就是屬於一種相對過剩,沒有利潤寧可把房子空著「形成絕對地租」

資本家生產過剩時 寧可把牛奶倒掉河裡也不給窮人喝

而級差地租是屬於和最爛土地比爛的價格 例如蛋黃區價格要比蛋白區更高 蛋白區要比郊區房價更高

更應該注意一點,許多人買房不是為了獲得地租而是為了獲得資本利得,也就是從房價漲跌過程中套利

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但是當房產泡沫破裂後 不可能憑空產生價值 晚買者就要償還所欠下的20~30年房屋貸款

他們在最高點出手購買那棟房子 最後欠下30年的債務,而虛擬化的資本價格已經下跌

價值不可能憑空創造,價值只能由勞動產生,因此就被前面早買的投機炒家給賺走了分配和轉移了剩餘價值

這也是日本在「廣場協議」後泡沫經濟 「後失落的20年」產生的原因之一

馬克思認為地租就是從產業資本家那裡分配而來的一種剩餘價值,

因為生活資料上漲會造成勞動力再生產的價格上漲,那麼產業資本家就要支付更多的工資來維持工人的生活成本

所以說房地產吸乾了實體經濟和產業的血液


馬克思說過房地產是一種虛擬資本,不需要投入勞動力,只是一種生產關係的壟斷價格而已,請看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的理論,而土地價格只不過是一種地租被資本化的價格,就好比黑奴隸19世紀能夠交易和買賣,黑奴一年的產出乘以20倍就是黑奴的資本化購買價格,資產收益率就是5%,大約是白人7-10年的工資才能辛苦存錢買一個黑奴,黑奴隸一樣是一種虛擬的資本 ,背後是生產關係和奴隸制度,而土地也一樣背後是土地私有化制度,這種虛擬資本化的價格掩蓋了土地好像不是不勞而獲白白得到的是房地產主辛苦存錢買的。

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marx-engels/25/047.htm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

凡是有地租存在的地方,都有級差地租,而且這種級差地租都遵循著和農業級差地租相同的規律。凡是自然力能被壟斷並保證使用它的產業家得到超額利潤的地方(不論是瀑布,是富饒的礦山,是盛產魚類的水域,還是位置有利的建築地段),那些因對一部分土地享有權利而成為這種自然物所有者的人,就會以地租形式,從執行職能的資本那裡把這種超額利潤奪走。至於建築上使用的土地,亞‧斯密已經說明,它的地租的基礎,和一切非農業土地的地租的基礎一樣,是由真正的農業地租調節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第1卷第1篇第11章第2、3節)。這種地租的特徵,首先是位置在這裡對級差地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例如,這對葡萄種植業和大城市的建築地段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是所有者的明顯的完全的被動性,他的主動性(特別是在採礦業)只在於利用社會發展的進步,而對於這種進步,他並不像產業資本家那樣有過什麼貢獻,冒過什麼風險;最後,是壟斷價格在許多情況下的優勢,特別是對貧民進行最無恥的剝削方面的優勢(因為貧民對於房租,是一個比波托西銀礦[203]對於西班牙,更為富饒的源泉[註:蘭格;紐曼。[204]]),以及這種土地所有權所產生的巨大權力,這種土地所有權,在和產業資本結合在一個人手裡時,實際上可以使產業資本從地球上取消為工資而進行鬥爭的工人的容身之所[註:克勞林頓的罷工。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第307頁[205]。]。在這裡,社會上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要求一種貢賦,作為後者在地球上居住的權利的代價,因為土地所有權本來就包含土地所有者剝削土地,剝削地下資源,剝削空氣,從而剝削生命的維持和發展的權利。不僅人口的增加,以及隨之而來的住宅需要的增大,而且固定資本的發展(這種固定資本或者合併在土地中,或者紮根在土地中,建立在土地上,如所有工業建築物、鐵路、貨棧、工廠建築物、船塢等等),都必然會提高建築地段的地租。在這裡,即使有凱裡那樣的善良願望,也不可能把作為投在房屋上的資本的利息和折舊的房租,同單純土地的地租混為一談,特別在土地所有者和建築投機家是完全不同的人的時候(例如在英國)。在這裡,我們要考察兩個要素:一方面,土地為了再生產或採掘的目的而被利用;另一方面,空間是一切生產和一切人類活動所需要的要素。從這兩個方面,土地所有權都要求得到它的貢賦。對建築地段的需求,會提高土地作為空間和地基的價值,而對土地的各種可用作建築材料的要素的需求,同時也會因此增加[註:「倫敦街道鋪砌石頭路面,使蘇格蘭海濱一些不毛岩石的所有者,可以從一向沒有用的石頭地得到地租。」(亞‧斯密,第1篇第11章第2節)]。
  在迅速發展的城市內,特別是在象倫敦那樣按工廠方式從事建築的地方,建築投機的真正主要對像是地租,而不是房屋。關於這一點,我們已在第二卷第十二章第215、216頁,用1857年倫敦一個大建築投機家愛德華‧卡普斯向銀行法委員會所提出的證詞,作為例子加以說明了。[206]他在那裡說(第5435號):
  「我相信,一個人要想發跡,單靠公平交易是不行的……除此以外,他還必須從事建築投機,而且必須大規模地進行;因為,建築業主從建築本身取得的利潤是很小的,他通過提高地租,取得他的主要利潤。例如,他租用一塊地皮,每年付租300鎊;當他按照精密的建築計畫,在這塊地皮上面建築起適當等級的房屋時,他每年就能由此得到400鎊或450鎊,而他的利潤與其說來源於在許多情況下他幾乎完全不加考慮的建築物利潤,不如說來源於每年增加100鎊或150鎊的地租。」
  在這裡不要忘記,在通常以九十九年為期的租約期滿以後,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建築物,以及在租佃期內通常增加一兩倍以上的地租,都會從建築投機家或他的合法繼承人那裡,再回到原來那個土地所有者的最後繼承人手裡。
  真正的礦山地租的決定方法,和農業地租是完全一樣的。
  「有一些礦山,它們的產品僅夠支付勞動的報酬,並補償其中所投的資本以及普通利潤。它們能給企業主提供一些利潤,但不能給土地所有者提供地租。它們只有由土地所有者開採才能帶來利益,這種土地所有者作為自己的企業主,從自己投入的資本中得到普通利潤。蘇格蘭的許多煤礦就是這樣開採的,並且也只能這樣開採。土地所有者不允許其他任何人不支付地租去開採這些煤礦,而任何人又無法如此支付地租。」(亞‧斯密,第Ⅰ篇第Ⅱ章第2節)
我們必須加以區別,究竟是因為產品或土地本身有一個與地租無關的壟斷價格存在,所以地租才由壟斷價格產生,還是因為有地租存在,所以產品才按壟斷價格出售。當我們說壟斷價格時,一般是指這樣一種價格,這種價格只由購買者的購買慾和支付能力決定,而與一般生產價格或產品價值所決定的價格無關。一個葡萄園在它所產的葡萄酒特別好時(這種葡萄酒一般說來只能進行比較小量的生產),就會提供一個壟斷價格。由於這個壟斷價格(它超過產品價值的餘額,只決定於高貴的飲酒者的財富和嗜好),葡萄種植者將實現一個相當大的超額利潤。這種在這裡由壟斷價格產生的超額利潤,由於土地所有者對這塊具有獨特性質的土地的所有權而轉化為地租,並以這種形式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因此,在這裡,是壟斷價格產生地租,反過來,如果由於土地所有權對在未耕地上進行不付地租的投資造成限制,以致穀物不僅要高於它的生產價格出售,而且還要高於它的價值出售,那末,地租就會產生壟斷價格。一些人所以能把一部分社會剩餘勞動作為貢賦來佔有,並且隨著生產的發展,佔有得越來越多,只是由於他們擁有土地所有權,而這個事實卻被以下的情況掩蓋了:資本化的地租,從而,正是這個資本化的貢賦,表現為土地價格,因此土地也像任何其他交易品一樣可以出售。因此對購買者來說,他對地租的索取權,好像不是白白得到的,不是不出勞動,不冒風險,不具有資本的事業精神,就白白得到的,而是支付了它的等價物才得到的。像以前已經指出的那樣,在購買者看來,地租不過表現為他用以購買土地以及地租索取權的那個資本的利息。<對已經購買黑人的奴隸主來說也完全是這樣,他對黑人的所有權,好像不是由於奴隸制度本身,而是通過商品的買賣而獲得的。>不過,這個權利本身並不是由出售產生,而只是由出售轉移。這個權利在它能被出售以前,必須已經存在;不論是一次出售,還是一系列這樣的出售,不斷反覆的出售,都不能創造這種權利。總之,創造這種權利的,是生產關係。一旦生產關係達到必須改變外殼的程度,這種權利和一切以它為依據的交易的物質源泉,即一種有經濟上和歷史上的存在理由的、從社會生活的生產過程產生的源泉,就會消失。從一個較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的角度來看,個別人對土地的私有權,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私有權一樣,是十分荒謬的。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佔有者,土地的利用者,並且他們必須象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後傳給後代。


  在以下有關土地價格的研究中,我們要撇開一切競爭的變動,一切土地投機,甚至小土地所有制(在這裡,土地是生產者的主要工具,因此生產者不管按什麼價格都必須購買它)。
  Ⅰ.土地價格可以在地租不增加的情況下提高;即:
  1.單純由於利息率的下降,結果,地租按更貴的價格出售,因此,資本化的地租,土地價格,就增長了;
  2.因為投入土地的資本的利息增長了。
  Ⅱ.土地價格可以因地租增加而提高。
  地租可以因為土地產品的價格提高而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最壞耕地的地租是高、是低、還是根本沒有,級差地租率都會提高。我們把地租率理解為轉化為地租的剩餘價值部分和生產土地產品的預付資本之間的比率。這個地租率,和剩餘產品對總產品的比率是不同的,因為總產品不包括全部預付資本,也就是說,不包括繼續與產品並存的固定資本。不過,這裡的意思是:在提供級差地租的各級土地上,產品中一個越來越大的部分將轉化為超額的剩餘產品。在最壞土地上,土地產品價格的提高,才產生地租,並由此產生土地價格。
  但是,地租也可以在土地產品價格沒有提高時增加。土地產品價格可以保持不變,甚至下降。
  地租在土地產品價格保持不變時所以會增加(撇開壟斷價格不說),或者只是因為在舊地的投資量不變的情況下,耕種了質量較好的新地,但這種新地只夠滿足已經增長的需求,因此起調節作用的市場價格仍然不變。在這個場合,舊地的價格不會提高,但新耕地的價格,會提高到舊地的價格以上。
  地租所以會提高,或者是因為在相對肥力和市場價格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經營土地的資本的量已經增長。因此,雖然和預付資本相比,地租仍然不變,但地租量,比如說,會因資本本身增加一倍而增加一倍。既然價格沒有下降,第二次投資也就會和第一次投資一樣提供一個超額利潤,這個利潤在租佃期滿後,也會轉化為地租。這時,地租量增加了,因為產生地租的資本的量增加了。有人斷言,同一地段上連續投入的各個資本,只有當它們的收益不等,從而產生級差地租的時候,才會生出地租,這個斷言和下面的說法是一樣的:如果有兩個各1000鎊的資本投在兩塊肥力相等的土地上,儘管這兩塊地都屬於提供級差地租的較好土地,但其中只有一塊能提供地租。(因此,地租總量,一個國家的地租總額,會在個別地段的價格,或者地租率,或者甚至個別地段的地租量都不必增加的情況下,隨著投資的總量一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地租總量會隨著耕種面積的擴大而增加。這種增加,甚至可能和個別土地的地租的下降結合在一起。)否則,這個斷言就會和另一種說法一樣:兩塊相鄰的不同土地上的投資所遵循的規律,不同於同一塊土地上的連續投資。但我們正好是從這兩種情況的規律的同一性,從同一土地和不同土地上的投資的生產率的增加,引出級差地租的。在這裡存在的並被人忽視的唯一差異是:在對不同地方的土地連續進行投資時,這種投資會受到土地所有權的限制,而在對同一土地連續進行投資時,情況就不是這樣。因此,也就產生了相反的作用,使這些不同的投資形式在實際上互相限制。在這裡,資本始終沒有什麼區別。如果資本構成不變,剩餘價值率也不變,那末,利潤率也就不變,因此在資本增加一倍時,利潤總量也增加一倍。同樣,在所假定的情況下,地租率也保持不變。如果1000鎊的資本提供的地租是x,那末,在所假定的情況下,2000鎊的資本提供的地租就是2x。但按土地面積(土地面積不變,因為按照假定,加倍的資本是投在同一土地上的)計算,由於地租量的增加,地租的水平也提高了。以前提供2鎊地租的同一英畝,現在提供4鎊。


3.最後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答案,是房地產制度如何做頂層設計才符合社會主義?
這以下篇文章連結是恩格斯所寫,說明社會主義之下的住房應該如何設計
馬恩全集第十八卷——論住宅問題 恩格斯在150多年前所寫的原文連結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反對普魯東那種小資產階級的主張,普魯東主張每個小私有者(中產階級)都有一小塊土地和產權,這無助於解決問題,工業社會之下人口應該要能自由流動工作地點是會隨時換的而不是如「中世紀的農奴」一樣被綁死在土地上,普魯東和孫中山三民主義以一種平均地權「靜態的觀點」來看待資本主義私有制,不知道資本是會擴張的,漲價歸公也是不可行的,因為資本論第三卷就說過「土地價格是虛擬的」資本化本益比定價,本質上是一種地租的購買價格和虛假資本,是會跟著利率上升和下降而隨時變動的(台灣政府用公告定價來收土地增值稅)反而造成了土地投機,而地租才是真實真實的勞動價值被轉移,房地產價格只不過跟股票一樣「是一種對未來收入預期的現金流估價的所有權證明書」,股價是虛擬的股息是真實的勞動,在歷史上土地兼併也是歷史的趨勢,普魯東和孫中山平均地權這是一種烏托邦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馬克思是反對的。

住房應該採取真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有制」

1.每棟房屋的租金和使用期限, 每隔5年重新競標一次避免土地永久被壟斷

2.出價最高者得標(市場定價),不得大量惡意競標不居住,每人不得超過1~2棟

3.所有全國租金收入都加入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資金池

4.無條件基本收入計算公式應採取如下計算

每個國民無條件基本收入=全國總地租/全國總人口

5.距離市中心越近房租越貴,超過的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成本自行負擔

6.距離市中心越遠房租越便宜,有可能低於無條件基本收入,這算是一種損失和補償

7.距離市中心不遠也不近 兩者剛好相等也是有可能的


有人說中國在早期房改之前也實行過社會主義分房制度,當時為什麼失敗呢?
我反問中國早期房改之前的分房制度是公有制住房嗎?(根本不是)
實際上是特權階級壟斷,因為沒有採用市場化定價
我之前說過
1.中國早期房改之前是公有制住房?(你以為是公有制實際上是既得利益者壟斷)請問那時候分房地租有市場化嗎(實際上沒有)?如果有人佔用市中心的房子 實際上付出很低的價格不是變成資源浪費?(實際上特權階級壟斷市中心) 我內文中有提出「地租市場化+地租公有制」結合的辦法
2.如果有一套好的社會制度可以避免這種矛盾的,分房實際上是永久壟斷土地使用權(最終會導致實際所有權的轉移),但政府出租而不販售每隔5年依造市場價格重新訂價,就不會有這種矛盾
社會住宅「房租價格」必須以「市場化價格定價」,不能用公告價格出租
房屋產權為公有制,永久只租不賣,政府代管成立類似香港這樣的房地產管理局這樣的公營機構
並且所收到的所有房租(房租是土地壟斷的一種經濟地租)
轉為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
1.那麼怎麼決定誰應該住在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呢?
答案是誰付出比較高的房租 ,誰就有權力住在市中心
而且房租契約要以5年重新市場化訂價一次,這麼做是避免浪費資源,合理化土地利用效率
想想看如果以政府公告價格定價,不以市場化定價,永久住在市中心只繳便宜的房租不是會造成土地資源被浪費嗎?
這樣不會造成租房者在市中心的人變成永久壟斷土地使用權嗎?(這種永久使用權就是所有權的概念)
2.那麼要如何產生這個市場化價格呢?
答案是民眾要租房子要再不動產租代平台上標售,以出價最高的民眾得標 ,租得房子
3.那麼市場化定價,老百姓的成本不是會增加嗎?答案是不會
因為政府收到的地租 轉移性支付成為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資金來源」
這是一個反向的現金流,抵銷掉正向的現金流剝削
房租收的越貴,老百姓領的錢越多,把收入和支出相抵銷
老百姓實際上繳的平均地租=0元
「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是資產階級灌輸產生的觀念,被洛克等資產階級哲學家提倡
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其實都是統治階級灌輸的例如在清朝女子裹小腳是當時社會的道德觀主流,奴隸主買賣黑奴隸是合法的、貴族剝削農奴是天經地義的、地主剝削農民是正當的、也都曾經是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城市房地產中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這些也是「不平等的社會生產關係」,卻被當成是合法+合理的因為現在是資本主義社會。但是生產的社會屬性(全社會分工合作的勞動成果)和私人佔有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重要原則

無條基本收入計算公式如下
每人無條件基本收入=全國地租總額 / 全國總人口數
這套公有制住房的分配系統設計 有考慮到「正反饋」和「負反饋」的效應,總地租越貴平均每個人領的金額越多
而超過平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金額部分要自付成本
以控制論科學的角度來說,這就是「自適應系統」或是「自動化系統控制」的方法

 


補充:關於城市基礎建設使用成本的分攤

關於城市基礎建設成本應該以公有制地租現金流支付(從全國總地租資金池預先扣除)

如果房地產是公有的所有房子是不能買賣的公宅,房租(地租)的收益能夠競標現金流歸公有,直接從現金流收益預先扣掉建築地鐵或捷運的成本(分幾十年折舊攤還)餘額在分配無條件基本收入可以同時解決城市私有制房價太高的弊端,租房成本高和地鐵或捷運建設成本高的問題,而不是蓋了捷運之後把利益都落到私人地主、房產主手裡增值讓窮人承受這種地租租房成本上漲導致生活成本上升被這些吃租的私人給賺走,因為蓋地鐵或捷運造成的房地產增值是假的,只是一種房地產私有制導致預期未來現金流收益(地租)被資本化虛擬的房價增值,是因地鐵或捷運等基礎建設造成的經濟正外部性,這種經濟正外部性是社會的勞動成果被土地所有者佔有,地租是勞動價值創造的,是這種地租的收益增加導致房地產價格(地租被資本化的價格)的增加,因此不能學孫中山那套搞什麼土地增值稅,應該根據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定價,房地產和土地價格的價格偏離勞動價值論的商品價值(平均必要勞動時間),違反價值規律,他只是一種金融資本對未來預期現金流的折現值,那是一種虛假資本也就是地租的資本化

為什麼抽房產稅和土地增值稅效果很差的馬克思主義解釋

至於為什麼不能抽房產稅,原因在於房地產稅的稅率是根據房屋的價格來做為稅基例如1%抽的,因為房地產價格是虛假資本房地產價格不可能準確測量是隨時都在變化的虛假資本價格,因此通常各國政府的公告價格和實際價格之間都會有一個偏差,這種偏差就是城市級差地租的來源,因時因地都不同,如果不根據地租產生的第一性原理來設計房地產制度,必然有人可裡利用制度漏洞來套利,整個房地產稅制度的荒謬在於,如果不廢除房地產私有制就不可能廢除地租的私有化,不訪這樣說,現在我們假設官僚主義可以隨時隨地測量每個不同地點的房價是多少並且以市價為稅基而不是公告價格開徵1%的稅率並且現在房價是P1=1000萬元,那麼這種房價不是靜態的價格,回隨著房產稅1%的開徵而下跌(因為馬克思地價的邏輯就是資本化的地租價格),因為如果市場的資產平均收益率是4%原本房地產的資產收益率也因為利潤化平均的趨勢而趨近於4%,因為資本有從低利潤率往高利潤率產業流動的特性不管他是虛假金融資本還是真實資本,那麼根據這種原理根據利潤率平均化趨勢,房產稅開徵土地的利潤率下降也就(年地租的淨收益/房價)=4%,那麼私有制房主的套利空間剩下4%-1%=3%房價必然下跌25%重新調整到原來的4%,結果政府的稅基又變了,就從P1價格下跌25%成為P2=750萬,而在下一期房產稅一樣以市價開徵1%的稅那麼下跌為P3然後是P4、P5、....P100,這樣「螺旋式的反饋效應」每一個輸入結果都會做為輸出結果重新導入輸入結果就是正負反饋機制,因此房產稅以市價開徵是不合理的,所以現實世界中每一個國家政府官僚公告的房屋價值做為稅基和市場價格都有一個偏差,例如台灣房地產實際有效稅率可以是千分之一~千分之三不等,因為市價被低估了5-6倍甚至10倍的狀況都是存在的,而且不同區域城市都有不同的級差地租這可以稱為房地產稅測不準原理(有點類似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你一用測量市場價格開徵房產稅,房價就下跌,然後你就要重新測量一次,更新結果在下跌,這在實作上是不可能的,只會導致官僚主義和產生特定利益團體套利空間,「從地租產生的第一性原理分析」設計一個長期的制度也就是不廢除房地產私有制就不可能解放房奴,所以孫中山那種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土地增值稅和房產稅都是荒謬的,你只能造馬克思的房地產公有制方法來同時結合市場定價,你應該只是要能低成本廉價居住並且自由的遷移到任何和一處城市區域居住而地租會阻礙人口流動降低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城市化率,不應該把公有的土地和房產變成私有的產權,才可成真正實現「房住不炒」

 

各國社會住宅制度的弊端

1.新加坡組屋制度的弊端

新加坡的組屋制度長期的問題在於,因為沒有考量供給和需求是動態的,城市每個地區的級差地租都不同,所以組屋供給和需求不能平衡,「價格管製造成短缺」不能很靈活的選位置(選擇要住城市中心還是遠一點)也需要長時間排隊,加上半私人產權的存在,本國國民還是可以收租,也就是租房給外國人,造成外國移民房租偏高,那麼這本質上還是一個半私有制,剩餘價值被私有化

2.蘇聯赫魯雪夫樓制度的弊端

蘇聯的赫魯雪夫樓制度包括古巴和北韓,1980年但中國房改以前的單元房其實都是學蘇聯的赫魯雪夫樓制度當年是在官僚計畫經濟體制之下,也就是官僚決定誰是國企員工誰就能進城工作誰就分配政府的住房,雖然私人沒有產權,結果還是造成嚴重資訊不對稱資源分配不公和圖利特定少數利益團體的結果

3.美國房地產制度的弊端

美國除了房地產稅率造成上面那些難題以外,人口密度很低的原因在於城市地租的存在導致大量中產階級搬到郊區別墅居住,這就浪費大量石油和能源和強迫窮人購買汽車,而汽車貸款就佔拒窮人生活成本,因為人口密度低美國地鐵系統和公共交通不發達並且只有紐約洛杉磯等大城市才有,美國房地產私有化和前面提到的房產稅是不可能定價的,這套制度運行下來造成能源消耗量巨大和半強迫每個人買汽車造成的高成本、環境破壞和浪費又是一個問題


4.中國土地使用權(地上權)制度的弊端

因為中國在90年代因為改革開放而房改出現商品房,房改前最早人民沒有私有產權,房子都是公家分配的赫魯雪夫樓類似古巴和北韓稱為單元房,而中國大陸憲法規定土地國有化,因此土地是不能私有的,這是新中國革命後的正當性成果,於是官僚就想出一個辦法把地下權也就是土地使用權出讓70年,讓土地出讓拍賣成為地方政府稅收來源,房主在購買後這70年沒有地下權但有地上權,但是這套制度因為出售時間長達70年因此實際運行上就跟私有土地制度的權力一樣了,比如說上海20年前房價只有現在30分之1,而地租(房租)會始終佔有人均GDP一定比例,因為20年前沒人能預測上海20年後人均GDP會多高,因此早期低價購入70年地上產權的房主就獲得暴利,是以20年前的地租購來購買一種地上權(近似於私有制地價)因為房租或地租是一種隨社會生產力擴張佔有其他人勞動的生產關係,所以私人佔有的社會勞動(地租或房租)隨人均GDP的擴大而擴大,食利階層和小資產階級也就跟著擴大,相對的無產階級就被這些小資產階級剝削,地租漲了20倍 那麼根據馬克思的公式 「房價=年地租/地租收益率」在利息率或地租率不變的情況下房價會上漲20倍,如果地租淨收益率就是公式當中分母隨市場降息(不考慮銀行槓桿的情況下)而減少,是央行本質上被動依造市場價格定價的,那麼利息率的和地租率的差額就存在套利空間,地租率一樣會受到利息率的下降而下降,房價也會上漲,這是馬克思分析出來的兩個土地價格上漲機制,1.第一個機制因地租增加造成土地價格上漲和2.第二個機制因利息率或地租率的下降土地價格上漲,大陸最近幾年的房產調控政策是治標不制本的,比如限購(搖號)本質上是一種價格管制會人為造成短缺導致排隊很多年,限貸限制貸款成數(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房地產槓桿率降房價)但是市場還有其他套利機制,而還有人全現金房,本質上都沒有解決房地產私有造成人口從限制農村往城市流動的人口流動限制問題,因而造成之前說的城市化率速度下降、地租被房產主私有化、社會勞動生產率下降或經濟增長率放緩,總之不廢除房地產私有制不可能真正圓滿解決問題,那房住不炒最終就不可能實現,只要房地產是商品,就存在價格套利機制(投機)或者剩餘價值現金流(地租)



網友問:
stondcold wrote:
請問,政府把收來的地租又退給全民的標準是甚麼? 是繳多少?退多少現金?還是將現金拿去做建設? 建設那些東西?又是誰決定?
剛剛根據你的論述,我說只要用市場價格,就會創造價高者得,就會創造既得利益者
如果把窮人收的地租拿來建設台北市,所以台北市越來越好,因此台北市的租金越來越貴,因此台北市越來越難入住?結果跟現在有何不同?
就如同,中國非土地私有,但北上廣深連移入的機會都很小,不是在大城市出生,窮人想"入籍",根本不可能,只能當黑戶,打零工,被既得利益者持續剝削
這就是你寫了一堆社會主義,土地國有概念執行的實際現況
我的回答:

我早就已經把無條件基本收入公式列出來了 ,請不仔細閱讀正文
你所說的問題可以透過正負反饋相互抵銷掉
1.市中心地租越貴(市場競標價格定價),地租越貴-> 正反饋效應
如果你要住在最好的位置上,超過所領的平均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本要自行負擔是合理的制度設計,為了最大化效率利用土地,這是合理的頂層設計
2.市中心地租越貴 每人領的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資金池越大-->負反饋效應
因為房地產已經是公有制,所以總地租不會落入私人口袋
這可以看作是一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有制房地產制度
這套系統的頂層設計,正反饋和負反饋效應是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受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互相抵消
因此每個人的平均地租=0

 

簡單來說就是

▲社會的勞動被少數地主佔有成為地租,有一個解決方式政府蓋永遠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或公屋,然後這個住宅租金以市場定價,出價最高的標得租房權,把收來的租現金流加入社會總地租資金池,這個資金池除以全國總人口變成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平均值返回給人民,以平均法退還給每個人,這樣地租越大他的正反饋效應越大也就是每個人無條件基本收入越多就抵銷掉租房的成本,正負的現金流互相抵銷每個人繳的租金=0元,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用級差地租調節不同地段區位的租金,而且公宅不需要估價師這就避免了官僚主義,要租在最好的位置上就要多付出超過無條件基本收入的金額,而住在3-4線城市租金可能少於無條件基本收入額,就是你賺到的補償金,而住在平均房租的地段上就剛好抵銷等於免費,另外租約不能訂太長最多隻能租5年,5年後重新競標出價最高你可以重新得標一次只是租金價格更新為5年後的市場價格,否則有人可以利用時間套利70年前低價買入租約然後永久壟斷住在這裡

 

為什麼應該這麼做的原因在於城市級差地租的本質

  級差地租是城市地租的主要形式,它與農業級差地租由土地肥沃程度、位置不同和投資差別所形成的優劣等級不同,城市級差地租主要是由土地位置和投資所決定的。城市中的地塊,位於市中心還是市郊,其地租水平有極大差異;而任何地塊又都可以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增加收益,形成級差地租;如果原來的土地區位優勢差距消失了,新的更大範圍的區位優勢差距又會出現。因此,級差地租永遠是城市級差地租的主要形式。根據區位和投資的不同,城市級差地租分為兩種:級差地租Ⅰ是由城市土地位置的差異引起的超額利潤,在我國應當完全歸於國家;級差地租Ⅱ是由於國家或企業在地塊上進行投資使土地增值而形成的。其中由國家投資的部分應當歸於國家。級差地租一般都產生於土地經營的壟斷特點。

  城市級差地租可以分為巨集觀和微觀兩個層次:

  (1)巨集觀層次的級差地租是從城市在全國分佈中的比較而論的,包括以位置差異為基礎形成的城市區位級差地租、由產業投資與公共設施投資因素綜合形成的城市功能級差地租和依賴城市規模經濟集聚的“自然力”形成的城市規模級差地租。

  (2)微觀層次的級差地租主要指一個城市內部的級差地租,一般按形成要素分為區位、產業和公共投入部分,與經濟高位區(市中心、副中心、商業繁華街等)的距離是城市內部綜合級差地租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級差地租的存在會使各類選址形成自由競爭,從而導致效益最高的單位佔據市中心位置,效益比較高的單位佔據市中心以外的位置,而效益較差的產業和居民區則處於接近市郊的地帶。

城市土地租金的特點

  城市土地相對於農村土地,其經濟特性主要有:

  (1)稀缺性。城市土地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相對缺乏;

  (2)報酬遞減性。城市土地上的建設樓層超過一定限度,投資利潤將持續下降;

  (3)儲蓄性。城市土地能起到一種儲蓄銀行的作用,一般不會貶值;

  (4)區位性。城市土地的“地段”極其重要,位置常常是決定其租金和價格的關鍵性因素;

  (5)交通依賴性。城市土地的交通條件極為重要。

城市土地租金和農業土地租金的比較

l.城市土地租金的形成依賴於社會條件。農村土地的利用,雖然也要投人勞動進行開發,但農作物生長更多地依賴於土地的自然條件,因而農業地租的形成與自然條件的差異關係密切。而城市土地是作為具有城市功能的土地發揮作用的。城市土地則需要人們經過長時間的開發,投人大量土地資本改良原有狀態,也就是由社會條件形成的。例如,要使荒地或農業用地轉變為具有城市功能的土地,必須進行平整土地,興建道路、橋樑、供電供水等管道,建立排污、排漬、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等多方面的土地開發活動。通過對土地的投資,使土地資本與土地物質相結合融為一體,成為適合於建設需要的城市土地。城市基礎設施越健全,交通運輸越發達的城市地段,其土地資本含量就越高,土地價值和地租、地價也越高。可見.城市地租主要是由社會條件形成的。

2.城市土地租金來源於平均利潤形成之前的扣除。無論是農業土地租金,還是城市土地租金,其實體都是剩餘價值,但作為農業地租和城市地租的剩餘價值有不同的來源管道。在農業生產中,由於土地所有權的存在,阻礙著非農業資本向農業轉移,使農產品能按照高於生產價格的價值出售,由這種農產品價值高於生產價格部分而形成的超額利潤,轉化為農業絕對地租。而城市各產業部門,由於資本的轉移和利潤的平均化,使那些有機構成低的部門的超額利潤,不可能轉化為城市地租,因而只能在剩餘產品的價值中先扣掉地租部分,然後再參加利潤率的平均化,最後形成平均利潤。

3.城市土地租金往往與建築物租金難以分割。由於城市土地的主要用途是“給勞動者提供立足之地,給它的過程提供活動場所”,因而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必然離不開地面建築物的建設。地產與房產不可分割的特點,決定了地租與房租、地價與房價的密切聯繫。商品房產權的買賣、租賃,包含著土地產權的買賣和租賃,地租、地價往往隱藏於房租、房價之中,地租、地價的變動又為房租、房價的變動所掩蓋。正是由於地租與房租難以分割,在土地產權和房屋產權不清晰的場合,往往造成城市地租被土地使用者所佔有,也給城市土地投機提供了可能。

 

 

4.重要補充說明:

1.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經濟,例如社會住宅市場如果將來全國房地產所有權是國有制,社會住宅的房租絕對不能讓官僚階級來定價,否則有可能造成尋租行為造成特權階級,因為不可能派幾萬個估價師去估價效率太差,社會住宅房租價格應該以市場化定價出價最高的人得標,就不會有這種現象,比如市中心土地稀缺性和過低的房租定價導致供不應求和短缺經濟,而偏遠地區的社會住宅訂價過高供給過剩租不出去,這就是官僚主義特權和資訊不對稱的例子,但是動態的市場訂價機制,讓出價最高的競標者得標1年的房租合約並且每隔段時間定期重新競標一次(避免老的競標者定價70年合約低價租得在未來條件改變後形成壟斷居住),然後把所有政府取得的地租加入一個資金池,不落入私人地主的口袋,而是拿每年全國總地租去做無條件基本收入(抵銷掉一部份租房者的成本),無條件基本收入就越高,房租收入越多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資金池就越大,反之則越小,這個大小受市場動態調節,這個制度設計讓正反饋和負反饋機制同時存在,地租即房租的所有收入成為政府財政收入,最終地租又透過無條件基本收入轉移支付流回到租房者那裡,政府都需要透明都公開化讓所有人檢視

2.有網友說:「台灣地小人多,本地高收入行業很少,也難怪房價高。 統一之後,兩岸自由往來,來大陸生活的年輕人必然逐年上升,對房價必然起打壓作用」

我回答:錯了美國、澳洲地廣人稀 首都造樣高房價,矛盾的根源在於私有制,市中心有大量基礎建設,城市土地永遠是稀缺性高的,鄉下土地再大房價再低也不值錢,土地和房地產私有制被壟斷造成高房價,高房價原因是地租被資本化,這個觀點是馬克斯提出的,例如美國這些移動房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入住美國移動房屋,幾千美元買棟可以拖走的房子值不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14MrdbKQoo

2000萬人住不起房子就住在移動房屋或房車上,可以被汽車脫著走的房子的奇特文化,還形成了專門給移動房屋停房的停房費,停房費就跟停車費一樣比房租還貴,就是因為美國人沒想清楚房地產矛盾的機制是什麼,並根據經濟邏輯設計一套社會住宅制度,不先理解問題的產生機制,亂開藥方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國經濟治理問題才會如此之多,往後再修改制度的成本非常高,因為已經形成既得利益者。

只要房地產是商品,並且可以租出去取得穩定的收益,投資的功能就會取代居住的功能,矛盾就會產生,房地產就是炒的不是住的,房地產的租金收益率不能高於股票的投資報酬率,否則穩定收租就有超額利潤率 ,比如租金收益率是5%,如果股票本益比是30倍只有3.3%那麼資金將大規模從股市流進房市,直到一個新的均衡收益率產生,房價上漲將租金收益率調整到更低的位置,這是一個利潤率平均化的過程,從而加速房價上漲,加上房地產有槓桿銀行如果貸款7成,那就有2.3倍槓桿率,在和銀行利率存在利差全世界負利率的前提下,租金報酬率和銀行利率之間存在利差的套利空間
 
3.又有人幼稚的認為可以在鄉下大量建設基礎設施來解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問題

我回答:基礎建設不能解決問題,日本當初在鄉下搞一堆基礎建設,但是一線城市國家人口規模經濟性和網路化集中效應,最終造成人口往一線大城市流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必要條件,日本當初還給1個人住鄉下的女孩蓋一條鐵路,1個人的鐵路,然後他長大以後進城那鐵路就荒廢了變成資源浪費養蚊子,之前獨山縣蚊子工程已經多次說過不要在鄉下蓋基礎建設例如人口1萬的農村蓋高鐵就是浪費成本,而是要把農民工搬來城市一樣的道理,這是規模經濟性,亞當斯密已經在國富論中提過,馬克思也提過城市化能夠提高土地和基礎建設還有固定資本的利用效率,房地產私有制的矛盾在於,鄉下地區房價雖然低,但是勞工要進城工作就會花費大量通勤成本和時間,而住在城市,市中心的土地和房地產被私有化壟斷造成高租金,阻礙生產力發展提高了成本,經濟發展的本質是降低再生產成本,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城市地租的存在起因於城市有發達基礎建設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資本主義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城市化和基礎建設使用權卻被土地資本家阻礙了,(地主/房產主)透過收取更高的地租,產業資本實體經濟的利潤會降低,經濟發展放緩,效率變差,香港實體經濟發展不起來的原因在此,只能當大號的金融資本吸血蟲

 

這篇是觀察者網另一個評論員陸銘的主張,他的主張就是進步的反對阻礙遷戶口,他經濟分析的邏輯是對的,但是解決方案是資產階級的是錯的

陸銘:戶籍制度該改革了,外地人口也想買房上學【一勺思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TdszLXCGo 

陸銘:城市化的車輪滾滾向前,是否還會停靠在一個人的車站?【一勺思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8ll5HRPEE

陸銘:上海已經2000萬人了,難道還不夠大嗎?【一勺思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vtuCjM-ObE

驍話一下:東北復興,出路不在歌聲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ME9SHgY74

如果認真思考這2個個觀察員問題就知道他說的矛盾在哪這個機制怎麼產生的

 

4.有人幼稚的認為大陸70年地上產權商品房是公有制,理由是因為土地是國家的

我回答:70年產權我在樓上已經解釋過了,仔細閱讀正文,那其實就是私有制,因為30年前大陸一線城市房價很低,但是可以透過(時間套利)老的競標者定價70年合約低價租得在未來條件改變後形成壟斷居住)什麼叫做時間套利?就是利用你們大陸房改後這種這種虛假的70年產權商品房,大陸30年前的上海房價很低,原因在於國民所得很低,因此地租也低,而被地租資本化的房價也低,但是當初低價標來的70年產權,在國民所得30年間至少提高了數十倍房價就會上漲,老的壟斷者就變成富二代靠收地租致富,他的地租收入是別人的剩餘價值

5.其他官僚主義的空想還有,1限購房地產造成短缺沒有解決根本問題,2阻止人口遷移和遷戶口是阻礙經濟發展(反城市化和現代化、小農經濟烏托邦)3.發展農村大規模基礎建設就是養蚊子館和另一個中國獨山縣(看看日本1人鐵路的例子就知我所言不虛)

6.有網友幼稚的認為城市住房必然很貴沒仔細閱讀我正文,什麼叫住房必然很貴?他可以趨近於零,整個經濟效率的提高和經濟成長的本質在於縮短生產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房地產私有制阻礙生產率提高,你連這個基本的經濟學概念都沒有,自由競爭下「生產價格=生產成本+平均利潤」,房地產的生產成本很低,主要是固定資本折舊成本他是不變資本鋼筋水泥構成的,加上建築工人工資,例如生產成本1坪5000人民幣,房產的生產價格確是地租超額利潤的壟斷價格,就好比1塊錢的東西賣你100塊,這是市場自由競爭嗎?是壟斷,因為城市土地供給缺乏彈性,造成超額土地利潤



5.最後一個問題是有人質疑付出比較高價格的人住在市中心,是否不公平?
答案是這套「市場化計價的房地產公有制」的頂層設計,可以在資本主義下運作,最終也可以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運作和公有制的民主計畫經濟相結合而運作,在兩個體系裡都可以運作
我們首先要理解一點這套市場化結合公有制的系統本身考慮了「效率」(市場化計價)和「公平」(轉為無條件基本收入),一個良好的制度設計應該要同時符合效率和公平
在資本主義社會下你是如何得到貨幣資本?
答案是有兩種人1.用錢賺錢的人(資本家)和2.用勞動力賺錢的人(工人階級)這兩種主要賺錢途徑
但是在科學社會主義經濟系統下,貨幣工資只能用來購買消費品並不能用來購買私人佔有的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只能有由公有制的管理機構來購買

seacorner wrote:
原本從冗長的論述中看不出什麼條理,但是透過樓主與stondcold的問思對答,
竟然,出現一些有趣的社會制度主張: 
(可能無法從現狀轉換過去,在這裡先假設社會制度己建立,看看如何運作下去)
1.只能有勞動所得,不能有資本所得。
 唯一能得到錢的方法就是付出等價的勞動,不論勞心或勞力,按勞分配。
  1-1 有錢,多付費多享受。
  1-2 中產,平均付費平均享受。
  1-3 基層,少付費少享受。
2.房地產不能私有,只租不賣。總租金平分給所有人當做基本所得。
 連70年地上權都沒有,只能承租5年,價高者得。
 每隔五年再重新競價承租,只要負擔得起租金,可以一直續租。
問題 1:租用地點,不論勞心或勞力,會不會明顯影響勞動所得?
    如果會,調高租金能消除租用地點的影響嗎?
問題 2:不能有資本所得...
   2-1 創業資本從哪裡來?
   2-2 誰能拿到創業資本?
   2-3 創業者同樣是領工資,虧損時,大家的工資從哪裡來?


這些具體的問題是管理問題,本質上是可以解決的

並不是公有制企業本身管理一定會比私有制企業更差(這是資產階級和新自由主義的洗腦),

例如西北歐許多公有制企業管理就可以做的很有效率,

但是因為公有制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所以他不是以追求最大的的利潤率為目標

在比如法國的公有制企業在沒有被私有化以前,每年都是有營利的

只是法國公有制企業承擔了很多社會責任 所以被私有化以後利潤率提高而股東賺了大錢卻沒有回饋給社會

問題1
1. 社會階級壓迫和異化會在這種制度下逐漸自我消亡(無產階級本身會自我消亡),工人成了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資本的奴隸

最終成為無階級無壓迫的共產主義社會,

但是從社會主義過度到共產主義還需要一大段時間,因為舊的意識形態還在老一輩的人當中存在影響力

具體的論述請看馬克斯「哥達斯批判綱領」、列寧 「國家與革命」

租金(地租率)下降到零,將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即使是對產業資本主義而言也是有利的,馬克思就論述過只要總剩餘價值率不變,

租金增加(虛擬所得)任何1塊錢 產業利潤就必然減少1快錢

土地租金的每一塊錢所得只要沒有落入生產力的發展就會侵蝕掉實體經濟成長

即使租金公有制還是必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給社會,這種價格制定應該由市場經濟的規律(供需)調節

就像使用公共的高速公路也要有一個廉價的收費一樣,所有權本身是公有的

不過任何收費最終都透過移轉支付給所有人因此總體上互相抵銷了 (根據個人能力搬到距離平均房租高或低的地方)

問題2.1

創業社會資本我在樓上的問答中有提及過

在工人合作社組織中,工資的計算是根據總收入而分配

工資 =公有制企業總收入 - 各總經營管理風險成本 - 本企業內部投資基金 -社會主義投資基金 (類似於政府稅收)-社會福利開支

換句話說 總收入的各項扣除額剩下來的就是工資

公有制企業總收入= 工資+ 各總經營風險管理成本 +企業內投資基金 +社會主義投資基金 +社會福利開支

而工資價格的制定要經過工人民主選舉投票表決,可以用工人民主代議制取代資本家的代議民主制度

工人選舉出自己的代表到董事會投票 ,決定該企業工資價格水平,該企業CEO也是由工人選舉產生

而總社會主義投資基金由國家總體計畫決定 以固定的企業稅率來徵收

(因為國家需要民主的計畫經濟調節各產業部門的增長生產率

增加第一部類生產資料生產的總投資 減少第二部類的消費資料總投資 以加快長期的經濟成長率)

該企業的投資基金由該企業內部的工人民主機制決定

問題2.2

誰能拿到創業資本?可以由社會主義的國家投資基金決定

經過工人代議民主制 國家計畫委員會(有地區和全國性的委員)投票決定哪一項投資建議的計畫

「國家計畫委員會」的委員應該由工人民主選舉產生

而投資計畫提議可以由各人發起,


問題2.3

虧損時風險管理的成本也考慮進去,因為社會主義經濟比較穩定 民主計畫經濟並不會如資本主義一樣發生大蕭條

而風險大多來自經營和研發本身的風險

這種風險也已經編列預算,而不是跟資本主義一樣發生系統性風險 例如全球性的金融海嘯在計畫經濟裡是不會發生的

這是因為

資本主義是以生產剩餘價值為最終目的而生產 ,

那就必然產生相對生產過剩(產的東西賣不掉人民卻沒有錢購買)、 滯銷 、利潤率下降 、兩大部類比例失調、失業、週期性經濟危機等問題

社會主義是生產使用價值為最終目的而生產,為了讓社會使用價值最大化

並不會導致相對生產過剩

計畫經濟要如何克服獨裁,避免史達林官僚主義的專政?我做了如下說明

馬克思所謂「獨立自由人的聯合體」絕對不是官僚專政

而是「工人階級的民主控制的公司」

lan0410 wrote:
那反問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這一些學者都知道,美國知道,中國知道、新加坡知道、日本知道!
那麼…為何都做不到?連控制力最強的中國(土地全都為國有),也無法
控制炒作?

這點托派已經論述過

幾個世紀以來的社會主義都是 「民主社會主義(西北歐)、改良主義、福利國家」、要不然就是官僚主義式計畫經濟、再不然就是普魯東式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沒有真正消滅私有制)

史達林式計畫經濟屬於一種「畸形的工人國家」

根本沒有按造正統馬克思主義者的方法執行,也跟科學社會主義無關,屬於烏托邦社會主義

如果工人階級不覺醒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消滅僱用勞動制度!!!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

並且執行民主的計畫經濟

那麼這種不平等的生產關係就無法消除

需要社會主義革命,才可能解決問題

應該以「經濟民主化方式」以「工人合作社」的方式組織生產,而不是讓資本家控制生產資料

這就需要讓工人階級整體在董事會裡有投票權,並且剝奪股東的投票權,工人階級應該投票選出自己的CEO執行長

可以讓工人選出工會幹部或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代理人在公司董事會內投票

例如讓工人政黨(共產黨)和工會幹部在公司董事會內有投票權,所有重大決策都要經過工人階級整體利益這一關

工人階級以自己的「民主化的計畫經濟」解決生產問題,而不是讓資產階級控制,

要克服官僚主義導致的資訊不對稱,這就需要「從下往上組織」

這就是為什麼托洛斯基一直提起「至下而上的組織」,

而馬克思認為的「獨立自由人的聯合體 」、「工人合作社」不同於資本主義

但是發芽於資本主義體系內的生產關係就是這樣誕生的

不要指望官僚控制的「獨裁計畫經濟」能夠良好運作,因為歷史證明,這種公有制是獨裁的公有制

這種「從上往下指派」的官僚體系產生的資訊不對稱,是生產力發展的阻礙

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只有研究土地問題和社會生產關係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能夠徹底分析這之中的矛盾

或許大衛‧李嘉圖和 西方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也會認同馬克思的方法

因為這延續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傳統

而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產生了邊際學派、凱恩斯派 還有新自由主義和經濟學家根本就是在幫資產階級辯護

甚至還有「房地產是經濟火車頭」這樣的繆論,完全不按造客觀現實說話,選擇幫資產階級說話

中國則因為毛哲東的官僚主義的利益,選擇讓資本主義復僻,這點英國馬克斯主義者 (拖派)有批判過



以下文章是英國拖派(托洛斯基正統革命馬克思主義者)關於中國資本主義復辟的根本原因的歷史檢討

中國——通向資本主義的新長征
我以下回覆網友的問題有說過
網友反駁wrote:
關於米塞斯他在1920年發表了論文《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計算》(Economic Calculation in the Socialist Commonwealth),首次提出了【經濟計算問題】,以此來質疑共產黨政權的中央計畫經濟。那一年,俄國的十月革命才結束不久,蘇聯都還沒成立,米塞斯就已經開始質疑中央計畫經濟了。
  米塞斯這篇論文指出:中央計畫經濟必然導致市場的【價格機制】受損(徹底的中央計畫經濟會完全摧毀價格機制,部分的中央計畫經濟會部分地破壞價格機制)。在價格機制受損的情況下,負責制定經濟計畫的官僚【無法】計算出各種資源的有效分配情況。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經濟計算問題」。
  「經濟計算問題」在學術界引爆了一場大規模的論戰:一邊是支援資本主義的學者,另一邊是支援社會主義的學者。
  對於米塞斯的質疑,某些馬克思主義學者爭辯說:可以通過建立一套完備的方程組,把社會中所有資源的資訊和所有人的偏好都納入其中(成為方程組的參數),然後求解該方程組。
  哈耶克也加入論戰,他反駁說:建立這樣的方程組需要收集的資訊太多,很難做到;即使真的能建立這樣的方程組,也很很難求解。
  由於那個年代的計算機技術尚未充分發展起來,對於方程組的爭論,雙方分不出勝負。
  到了上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學家 Alexander Nove 指出,即使能建立這樣的方程組,用當時最好的計算機,也要花上百萬年。
  俺想說的是:Alexander Nove 還是太天真了。不論是他還是早先那些企圖建立方程組的學者,他們顯然都不瞭解【混沌理論】。而人類社會恰恰是個典型的混沌系統。

我的回覆-------
這個作者還拿米賽斯和海耶克的社會主義經濟計算問題來反駁計畫經濟

關於社會主義經濟計算問題,可以透過托洛斯基的民主的自下而上的計畫經濟來解決,

簡稱「民主計畫經濟」和史達林的「官僚集中式指令計畫經濟」相反

因為民主機制是一種分散式計算架構,

而計畫經濟不是只有史達林一種模式而已,

而且西方資本主義並非是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本質上自己也是在採用政府的規則和計畫運作。

而關於混沌理論,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很早就有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正反饋系統,因為生產力的發展會改變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之改變又會對上層建築產生作用力

而反作用力也是存在的,每一個社會都存在來自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力的趨勢,

也就是舊社會舊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不斷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阻滯社會體制進步

慈禧太后反對火車和鐵路,狩獵採集部落反對農耕,資本家反對社會主義

這都是存在的,關於這種混沌理論和蝴蝶效應的產生機制

本質上是一種「正反饋的耦合系統」因此產生的混沌現象

數學家龐加萊發現的三體運動難以求解析解可以說是混沌理論的始祖之一,

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

本質上是一種生產力發展和上層建築互相產生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矛盾運動的混沌系統。



計畫經濟的條件和方法
制定與執行計畫的機關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監督計畫的執行、並對計畫加以調整呢?要讓計畫獲得成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呢?
為了回答這三個問題,必須對下列三個方面進行一番簡短的分析:
(1)專門的國家機關,即由中央與地方的計畫委員會組成的體系;
(2)作為市場調節機制的商業;
(3)蘇維埃民主,即群眾對經濟結構進行積極而即時的調節的機制。
只有把國家計畫、市場與蘇維埃民主這三個要素結合起來,才能正確地指導過渡時期的經濟。

1932年10
月22日,托洛茨基在他的論文《危機中的蘇維埃經濟》(The Soviet Economy in Danger)中繼續說道:

  如果存在一個可以將自身投射到拉普拉斯科學猜想中的普遍觀念——該觀念可以同時記下自然與社會的一切進程、能夠量度它們運動的動態過程、能夠預測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當然,這樣一種觀念可以先驗地擬訂出一個完美、全面的經濟計畫,上起小麥的畝產量,下至一件汗衫的紐扣。官僚機構常常設想只有這樣一種觀念才是可操控的,這就是它為什麼可以如此輕易擺脫市場和蘇維埃民主控制的原因。但事實上,官僚機構在對其精神資源進行評估時犯下了可怕的錯誤……
  大量在經濟中活動著的參與者——國有的和私有的、集體的和個人的——必須要由計畫委員會的統計測定以及供求的直接強制來正式宣告他們的需要及其相關力量。計畫是受到檢查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通過市場來實現。市場調控本身必須由其機制所引發的趨勢決定。部門擬訂的藍圖必須通過商業計算說明其經濟效益。離開了對盧布的控制,過渡時期的經濟體制是不可想像的。沒有堅挺的貨幣單位,商業計算只能增添混亂。

  在《被背叛了的革命》中,他接著說道:

  然而,工業發展和將農業帶入廣闊的國家計畫的層面讓領導層的工作大大複雜化了,質量問題被推上前台,官僚機構破壞了富有創造力的首創精神和責任感,沒有了這些,將不會有也不可能有任何質性的進展。官僚機構的弊病在大產業中或許還不那麼明顯,但它卻連同合作社一道吞噬了輕工業、食品工業、集體農業、小規模地方工業,即所有那些與人民靠得最近的經濟部門……
  按照一種現成的西方模式,通過官僚機構的命令建造巨大的工廠是有可能的——然而,毫無疑問這要花費正常成本的三倍。但是,你越往前發展,經濟就越是陷入與官僚主義如影隨形的質量問題不能自拔。蘇聯的產品彷彿都打著冷漠的灰色標籤。在國有經濟下,質量需要一種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民主,一種批判和首創精神的自由——這些條件同一種恐懼、謊言和諂媚甚為流行的極權主義制度是不相容的。
 
 
 

2021/08/11

有網友回覆我這篇:孫中山本來講的也是徵價制的土地漲價歸公,徵稅制的土地增值稅是後來國民黨為免地主階級失利太多反彈而搞出來的玩意兒呢。
 
我的回答:問題在於土地價格是虛擬的,只是資本化的地租,根據金融資產的訂價模型和預期未來的收入給他一個虛擬的價格,在這裡顛倒的社會關係導致顛倒的判斷和做法,你怎麼可能對一個虛擬的價格去抽稅技術上根本做不到,因為價值偏離價格,商品價值取決於生產商品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在實體經濟商品生產中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土地沒有價值價值為零但是土地卻有價格,這裡要把土地所有權即商品化土地的生產關係和投在土地上的固定資本投資區分開來,就像解決奴隸被剝削的問題不是去抽「黑奴稅」然後再拿黑奴稅去補貼黑奴生活,而是把黑人商品化的社會關係廢除,房地產商品化也是相同的道理
 
重點在於革命剝奪(沒收)房地產私有制 ,把私人房地產轉為公有化產權在改造成社會住宅或公租房,公租房收來的國家總地租轉為無條件基本收入或社福津貼,這種狀態的租金市場化就不會剝削人,因為正負相互抵消方法,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也認為社會住宅租金不能是零(需要考量補償維修成本和城市級差地租調節供需),但私有產權的住房最後地租都變成房東的剩餘價值利潤流入私人口袋,因此沒收私人地產並革命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最好的方法 


歡迎轉載此部落格文章 但請註明出處或作者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為什麼人類沒有發現外星文明的原因,費米悖論可能的解


為什麼人類沒有發現外星文明的原因,費米悖論可能的解

為什麼人類無法發現外星人?費米勃論的矛盾,我想出這麼一種可能性。

根據歷史經驗,資本主義存在一個指數擴張的經濟成長率

如果經濟成長率不能維持指數擴張的百分比,那麼資本主義就無法維持下去

即使經濟成長率在一代人的時間看來可以很慢,

例如已開發國家人均GDP在一代人時間裡還沒翻2~3倍,爺爺的收入不會比孫子高多少倍。

例如每年GDP經濟成長率1%來說,大部分人都會以為他是很緩慢的

但是以「地質尺度時間」來看卻是相對快的,因為每隔70GDP的規模就會擴張一倍

不要忘記以地質尺度來說,100萬年都是相對短暫的,恐龍存在了數億年,而地球有46億年歷史,宇宙有135億年歷史

就算經濟成長率每年維持1%個百分點,每隔70GDP就會以指數成長翻一倍

也就是說140年翻4倍,700年的時間大約就增加2^10次方倍=1024

1400年就增加 2^20次方倍 = 100萬倍

2100年就增加2^30次方倍  = 10億倍

2800年就增加2^40次方倍 =1兆倍

但是宇宙裡任何能量和物質都是有限的,有什麼東西作為經濟基礎來維持這種長時間的指數成長?

經濟歷史學家麥迪遜曾經統計過人類幾千年來的經濟成長
前工業化時代每年經濟成長率只有千分之2,而且無法跳脫馬爾薩斯陷阱
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和蒸汽機時代之後才有1%~5%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在二戰後的恢復期一度達到5%以上。

前蘇聯天文物理學家卡爾達夫,曾經提出過卡爾達俏夫指數來衡量一個文明的發展程度

  • 也就是說能源消耗I- 行星文明對可以駕馭能量大約是1016 W
  • II- 恆星文明對所可以駕馭的能量大約是 1026 W
  • III- 星系文明所可以駕馭的能量大約是 1036 W
2012年,總世界能源消耗量為553艾焦(553×1018 J=153,661 TWh),相當於平均功耗為17.54太瓦(1.504×1013 W ,或0.724上的卡爾達肖夫指數)

但是這種推論和「費米悖論」的假設有矛盾,如果一個資本主義的早期文明
每年維持經濟成長率1%,他只需要5600年就能從目前的全球能源消耗量增長到III型文明,那麼會消耗整個星系的能量還不夠用,5600年對宇宙的135億年歷史和地質尺度的時間來講是非常短暫的(假設能源消耗量和GDP成長率成線性相關)

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觀察到外星人? 只要全銀河系裡有1個類似人類這樣的文明,他只需要5600年時間就能消耗掉整個星系的能源,那麼它影該是非常明顯的目標,矛盾的是為什麼人類沒有觀察到他?

很可能答案就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指數經濟成長率長期來看是不可能維持下去的。

人類社會的財富,在資本主義維持指數經濟成長率時,也不能維持貧富差距不擴大,或者是擴大的貧富差距(資本/收入比),在這裡以K/Y代替,

舉個例子來說
當一個社會平均利潤率r5%,社會總資本為國民所得的5倍的時候,資本/收入比K/Y=5 以公式表達:
資本總利潤佔國民總所得的比重= (資本/收入比)*平均利潤率 =5*0.05= 25%
另外75%國民可支配所得為工資的分配

當資本收入比K/Y增加到 10倍的時候,如果利潤率還維持不變
那麼 10*5%=50% =資本總利潤佔國民總所的的比重上升到50%
另外50%國民可支配所得為工資

那麼K/Y成長為20倍的時候呢? 不是代表有100%的分配到利潤,工資分配為0%,那麼社會能維持下去嗎?

一種可能性是剩餘價值率提高,但是這種提高會引發社會動盪,另一種可能性是利潤率下降。

因為通常的時候資本平均投資報酬率r大於經濟成長率g,是資本社會的常態,社會財富會往最頂層積累、積聚和集中。資本主義之所以能維持數百年,主要是靠資本主義的大蕭條和經濟危機,或者是帝國主義的戰爭,導致社會財富重新分配,資本/收入比或者資本價值構成才會降低,然後開始新一輪惡性循環。

但是這種成長有沒有盡頭呢?當然有的

也就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長期不可能被扭轉,即使帝國主義戰爭和大蕭條可以暫時的降低一個社會總資本價格/勞動者所得的比值,但是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資本的絕對價值量和勞動者價值量的絕對比值,「資本有機構成」不可能無限制的提高,當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因為商品必須被賣出才可能實現剩餘價值,利潤本身的真實含意其實是人類的「無差別勞動力」價值量中的一部份被資本家無償佔有,而當人工智慧機器死勞動的價值遠遠高於勞動者的價值,會導致「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和利潤率下降,除非提高剩餘價值率,但是提高剩餘價值率將會引發階級鬥爭,而利潤率的長期下降會影響資本的積累率,而降低資本家投資的意願,而對實體經濟的投資一降低,失業率、經濟成長率、社會總消費也都會因此減少,因此資本主義有崩潰的內在長期趨勢。



假設一個文明要經歷資本主義的成長階段,最終才能有進步的生產力和科技實現社會主義進入下一階段,但是當資本主義崩潰時,會發生什麼事情?還有能夠達到這種進步階段並且脫離資本主義的貧富差距惡性循環迴圈的狀況是什麼?

如果外星文明已經進入共產主義階段,那麼他們可以避免這種帝國主義戰爭的惡性循環,以防止自我毀滅。

但是當能夠達成共產主義條件的文明數量太少,你也就不可能觀察到外星人,因此我們沒有觀察到外星人。但是全銀河系至少有2000~4000億顆恆星,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也透過凌日法觀察過「太陽系外類地行星」是普遍存在的,就拿這幾年的天文觀測來說發現的數千顆系外行星,就發現不只一個,而是有幾十個超級地球,把一些合理參數代入,德雷克方程式,也會發現可居住的系外行星數量是很大的;難道這麼龐大的可居住系外行星,
連一個可觀察的文明都不存在,這又代表什麼?
是不是代表能夠跳脫這種惡性迴圈的外星文明的數量太少,絕大部分外星文明都在資本主義階段被核戰爭、或者是全球暖化給殺死了,只有很少數量的外星文明能夠達到共產主義階段。

而已經達到共產主義的外星文明,並沒有帝國主義的資本擴張的衝動。

已故理論物理學家,史帝芬霍金曾經說:「當人類發現外星人,很可能就跟美洲大陸的原住民發現西班牙人登陸美洲一樣,很難有好下場。」

但是當時的西班牙帝國是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也發現過一些非洲土著和印尼土著,但是中國並沒有想要殖民擴張或者奴役他們阿?

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共產主義外星文明不願意跟野蠻的資本主義文明打交道,因為他們的科技一旦被帝國資本主義文明學習以後就會不可避免地導致他們的滅亡,所以共產文明只跟共產文明交流以避免他們自身被毀滅。


關於有人提出能不能提高能源轉換效率: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原理能源使用效率最高不可以超過100%

因為熱機做功的過程消耗能源,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內燃機如果是卡諾熱機,

飛機和發電廠用的燃氣輪機就是外燃機佈雷頓熱循環的熱機

內燃機汽車 能源使用效率有20~35%左右

燃料電池有70%左右

而做功的效率是和高溫熱源溫度/環境溫度之比值有關的


科技發展和製造產品本身是把能源轉換成商品, 把有序能源轉換成無序的熵的過程

商品被消費掉以後成為廢棄物的熵,變成垃圾

科技的發展只是提高這種能源的轉換方式和轉換效率

轉換方式和轉換效率的提高(最高不可超過100%)不影響有序能源可利用的最大可能性,

也就是整個星系4000億顆恆星的太陽能功率都被轉換成熵GDP達到最大化



 
1965-2015世界的全年初級能源消耗的總量的成長,大致上和GDP成長率線性相關


而資本主義是一種正反饋系統,不斷維持指數經濟成長,用剩餘價值驅動的動力學系統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中美貿易戰★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根本原因


為了讓讀者方便閱讀  章節段落分段重點
1.第一節介紹工資的本質
2.第二節介紹自由市場競爭之下的工資價格規律
3.第三小節介紹帝國主義之下的扭曲的生產關係以及中美貿易戰的經濟動因本質
4.第四小節介紹這種貿易戰趨勢的未來發展狀況


中美貿易戰★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根本原因
 在自由放任經濟狀況下工資降低才是經濟規律因為勞動力可以買賣
1.各位想想看工資的本質是什麼?

工資不過是資本家購買「勞動力這種商品」的價格而已

工資跟決定其他任何一切商品的價格一樣服從資本主義的規律

那麼工資本身只不過是一種勞動者被當成商品出售的交換價值而已

其他一切商品的售價受到再生產它的成本和費用影響,生產成本越低這種商品的售價就越低

你想想看生產某一種工業產品,它的生產成本和費用越低,產品本身價值就越低

在自由競爭的情況下,產品的售價就越低

人類本身被當成商品買賣,是因為勞動者本身沒有資本沒有「生產資料」

所以只能靠出賣自己換取維持生存的工資

這種生產關係是不對等的,有人會認為
「生產力越來越高GDP一直在成長,所以薪水應該越來越高才正常的人,自己應該被加薪」

但持這種看法根本不懂什麼是資本主義

人均GDP從90年代不到1萬元現在2018年成長到2.4萬美元,為什麼社會底層的工資在無干預情況成長卻不多?
(而且還是在政府干預的條件下基本工資才能成長)

想像一下有一個農夫,今天他努力耕種,因為農夫自己有生產資料

包括一頭牛、一塊田地、一些肥料和種子等等,隨著科技進步農業生產力越來越高

產出越來越多,農夫可以用越來越便宜的價格購買更好的肥料,更好的機器去替代那頭牛

奇怪的事情是?農田生產力越來越高 ,為什麼工資沒有增加?

原因在於你不是農夫,你沒有生產資料 「你是那頭耕田用的牛」

你對農夫而言只是一種生產工具而已,想想看?如果你跟牛一樣是可以買賣的商品和勞動力

這種關係對等嗎? 就像「一頭耕田用的牛抱怨自己的工資為什麼不增加一樣」

「勞動力商品化 」本質上是人類的異化,是生產關係不對等造成的

而馬克思認為,「工資是由那些決定其他一切商品價格的規律決定的。」 這就是說,作為勞動力商品價格的工資的形成與決定,必須遵循市場法則,只有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才得以決定的。

馬克思首先分析了工資的本質,他認為,工資只是勞動力價格的特種名稱,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關於工資水平的決定,馬克思認為,「工資是由那些決定其他一切商品價格的規律決定的。」 這就是說,作為勞動力商品價格的工資的形成與決定,必須遵循市場法則,只有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才得以決定的。

那你會問為什麼許多國家的工資有再增加呢?

原因在已開發國家政府主動干預,調高了基本工資,始終把最低工資控制在人均 GDP40%的水平



這樣做只是為了避免社會階級矛盾,最終威脅到資本家的統治權力

政府調高基本工資本身不是為了推推翻或改變不對等的生產關係

只是為了維持這種資本的不對等生產關係和權力而已 ....

有一個農夫租一塊耕地,一頭牛、一些生產工具包括肥料和種子等等......

「養牛的價格」就好比「工資」

「牛的再生產成本」就是「牛飼料價格」

肥料和種子和機器設備就是「生產資料」

「農夫」就好比「產業資本家」

地主或土地承租費用就是地租 對應著土地資本家的利潤

不管農夫種多少,都要分給無償佔有土地的人利潤

現在因為科技進步,牛飼料的價格不斷降低

養牛成本比以前更便宜了,而且還發明了替代牛的耕田用的機器設備

牛的工資要受到這種機器設備的競爭,

機器設備降價又可以種植更多牛飼料例如黃豆、燕麥等等飼料

同時牛的飼料成本更低,牛的再生產價格降低

牛的工資變得更低,產業資本家利潤提高

地主要求產業資本家分給他更多,也就是你繳房租和房屋貸款越來越多的原因

因此農夫養牛的成本提高 壓縮了他的利潤率,因為連牛舍(牛住的房子)也要佔用土地

農夫越來越不愛投資改良自己的生產工具,購買更好的機器設備來提高產出

農夫乾脆自己也跟銀行貸款買農地,租給其他農夫,或等地價上漲以更高價格賣出

這就是房地產減慢了影響經濟成長和「各國房價高漲」的原因

受到土地地租提高的影響而降低利潤,彼此又互為因果惡性循環

因為房地產炒作並非生產性勞動,壟斷土地而得來的財富和任何收益,會轉移產業資本的利潤,等於對總利潤作「二次再分配」在總利潤大小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率會降低,而利潤率一下降,投資、就業、經濟成長率都會下降。 如果說產業資本家是小偷,以搾取勞動者剩餘價值為目的為發展生產力的引擎和動力,那麼房地產炒作就是一種「專偷小偷錢的人」這種特殊的小偷跟一般資本主義的運動規律G-W...P....W'-G'是不同的是純粹的G-G'

 關於房地產的價格形成機制

房地產不是商品,經不起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邏輯分析,任何商品的價格應該傾向於降價到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例如手機這種商品在市場完全競爭的情況下一台手機的生產價格是受到成本影響的,成本越低生產價格就傾向於下降到售價(生產價格)=生產成本+平均利潤   生產價格是原物料和勞動力再加上資本家的平均利潤 , 這是手機的必要勞動力和剩餘勞動力兩個組成部分構成的,而基隆和信義區的全新房地產一坪造價都是10萬使用年限都是50年,售價卻有著10倍的差距所以房地產不是商品,跟金融衍生性產品一樣是虛擬的價格偏離價值,房地產是地租被資本化的購買價格。


2.第二節介紹自由市場競爭之下的工資價格規律

補充
我之前有跟網友解釋過價值規律是什麼,這是古典政治經濟學需要理解的基礎最基礎的認識
網友回覆
天氣晴朗萬里無雲 wrote:
勞動力不可遞延
無法儲藏
不同的勞工有不同的勞動力
不同的行業也有不同的勞動力要求標準
在現今專業分工的時代
更無法立即無縫接軌
而不需轉換成本或是訓練時間

我的回答:
商品價值取決於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規律)

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之一,使用價值指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例如魚是可以吃的、鞋子是可以穿的這就是使用價值,對於不同種類的商品 使用價值是異質性的,交換價值就是人跟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係,人類交換商品的本質其實是在交換勞動時間,比如假定在一個原始社會 一雙鞋子可以交換3條魚,因為生產這雙鞋子平均需要生產1條魚3倍的勞動時間, 商品的價值又是取決於必要的勞動時間,而隨著的商品生產經濟的發展 透過整個社會的交換和分工 規模的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而交換和分工會縮短商品生產的必要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最終又發展出貨幣這種交換價值的單位,例如一雙鞋子如果是300元,一條魚如果是100元,那麼一雙300元的鞋子就等於3條100元的魚,魚是吃的的使用價值和鞋子穿的使用價值是不同的 但是這種異質性卻發展出人類把他轉換成相等的抽象勞動 也就是交換價值 變成成抽象勞動的同質性,這個300元的背後代表的是不同種類的商品 因此使用價值是不可比較的 只有交換價值能夠用相同的貨幣單位比較,交換價值的生產其實是一種人類共同東西的生產 也就是交換生產商品的平均的必要勞動時間 ,而貨幣本質上是一種「商品拜物教」把一堆異質化的不同東西使用價值用同一組抽象數字符號來代表相同的交換價值來比較的狂想症,假如認為使用人工智慧來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那將會對資本主義產生一種影響 是一般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從來沒有分析過的,人口紅利並不是人口本身的紅利而是人口對資本家的紅利, 因為人類的活勞動是創造交換價值的唯一泉源, 如果人工智慧提高勞動生產率那麼商品的價格將因為產量的提高而降價, 否則就會因為工人總消費需求不足而無法銷售出去, 至於為什麼商品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商品變得更多了 而不可能增加資本主義的利潤呢?這裡要區分兩種不同價值的觀念,是主流經濟學家搞不清楚的 混淆的概念觀念, 他們不知道 商品生產同時產生兩種價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勞動二重性原理),這兩種價值是有矛盾的,商品的產出量如果因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大了10倍,那麼商品價格也會降低10倍,商品會用更廉價的方式生產出來 資本本家追求的目標是為了獲得利潤而不是使用價值,即使只看只看個體企業和資本家 科技創新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得個體比其他資本家的成本降低而提高了個體生產者「相對的利潤」,但是長期來看因為技術擴散必然也使的其他資本家也採用了新技術, 而使得利潤率的分母整個資本有機構成的成長,在市場的總需求和規模 因為人口老化 沒有人口成長的前提下而擴大的時候活勞動沒有增加,利潤率將會下降,價值是人類的活勞動產生的,只有人類的活勞動能夠增加整個系統的新增價值,人工智慧或是其他更進步的自動化機器 提高的勞動生產率 這些機器只不過是其他科學家工程師或是其他人類發明創造出來的勞動,機器有交換價值,只不過是因為過去歷史上人類累積起來的剩餘勞動存量 被私有化成為資本家的私人資本, 因此機器本身是一種死勞動,要維持機器的運轉必須得有人類的維護 商品最終還是要被拿到工資的工人消費,因此死勞動機器無法無中生有的創造價值,所有新價值的創造最終都必須來源與人類的活勞動, 不論體力的或是腦力的勞動, 只不過機器在生產產品的同時 會把它自身的勞動存量轉移到新產品中, 機器本身卻發生了磨損, 這種價值的損耗是人類的價值首先創造出機器, 機器在把自己的 價值透過資本折舊的方式轉移到產品中, 因此不論科技水平人工智慧將會如何發達都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 利潤率長期下降趨勢的問題, 這是有資本主義根本的矛盾所導致的, 系統上根本引起的矛盾。
 
「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吸吮活勞動才有生命,吸吮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


1.勞動是可以儲藏的,人類勞動的商品和財富就是價值型態的儲藏

而價值是本身是凝結商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力,因為他是透過交換過程所以體現出無差別的價值

例如一條100元的魚和另一個100元的文具價值是相等的,而決定商品勞動價值的是生產該種商品的「社會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

2.勞動不等於勞動力 就是因為資本家購買的不是工人的勞動而是勞動力 所以購買勞動力的價值(可變資本)小於他新創造的總價值之外還有一個餘額,至正是資本家利潤收入的來源

3.一種勞動商品和另一種之間的交換比例是透過貨幣,在工業革命以前商品的價值反應,商品的勞動價值,商品價值的表達其實就是貨幣

因為在工業革命前各地區的勞動生產率大致相同,如果生產1條魚需要1小時生產1單位小麥也需要1小時

他們價值就相等 因此交換價值也相等的,交換商品本質上是交換勞動力 ,達成更高效率的社會分工

如果生產一條魚需要的時間比1小時更少可以換到別人1小時勞動商品,

大家就都生產魚,供給增加價格降低 ,反之生產小麥更少也一樣,受供需規律調節

這點西方經濟學之父 亞當斯密 是承認的 並在《國富論》中提出


4.
勞動據有二重性,具體勞動力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人類在生產商品時付出的勞動同時創造兩種價值

「價值」是衡量人和人之間的社會屬性關係,「使用價值」是衡量可以吃喝穿等的人和自然的屬性關係

5.為什麼要把這兩種價值區分使用價值不等於價值?

我舉個例子:沙特阿拉伯生產一桶石油2美元的成本 和北海布蘭特60美元成本的石油做比較如果石油的售價是一桶70美元

那麼所有石油都是有大致相同的使用價值和70美元的交換價值

但是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價值比較低,北海布蘭特更高,因為他只花費2美元的人類勞動力價值開採,別人耗費60美元

這多出的68美元方面就是來自石油的級差地租,而石油價格是被開採成本最高的國家決定的,剛好等於70美元

而沙特和工業國家換取進口商品如果別人耗費更多勞動,他用更少的勞動去交換更多的勞動就是「不平等交換」


我點我要批判萬裡無雲沒有搞懂

但是光有貨幣並不會導致資本存在
馬克思論述過光有貨幣並不會導致不勞而獲的食利階層 而是要經過一個歷史發展過程
人類最早的物物交易以物易物是W-W型態也是等量勞動交換,
例如我要花費1小時生產一條魚你花1小時生產鞋子
後來經歷貨幣時代 W-G-W 是勞動W以貨幣G做交易媒介並不會自動變成資本
這是一個為了交換而把自己產品換成貨幣再換成自己需要的商品的時代
例如我需要條魚在賣出換成貨幣再換成鞋子,生產魚的人和生產鞋子的人本身是交換等量勞動
最發展成商人資本G-W-G' 這是資本最早的型態,G後面的一撇代表增值後的貨幣
也就是為了「賣貴而買」,馬克思再資本論第一卷就說,從這裡開始變質的
買低賣高賺差價,本質上是更少的勞動換取更多勞動的騙局
但是光有商人的投機,買低賣高賺差價,並不會自動導致現代工業資本主義,
頂多有類似絲路貿易這樣的「商人資本」形態
當資本發展到現代的一般運動方式和工業生產資本結合起來也就是
G-W....P....W'-G' 一般形式資本家先預付貨幣工資給工人結合生產資本,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轉化成\利潤,再去增大自己本身的工業資本,這個型態開始才有生命力
而「G-W......P....W'-G'」則稱為資本主義的一般形式,
因為有了P的勞動生產資本和商品W和貨幣G才可能增值
而現代的金融資本只不過是G-G'的純粹用錢賺錢的龐式騙局
一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都週期性地患上一種狂想病,企圖不用透過生產過程作媒介而賺到錢。 ex.衍生性金融商品資本主義像一個魔法師,無力控制自己召喚出來 ...

天氣晴朗萬里無雲 wrote:
勞動力或是勞工如何是樓主眼中的商品
我覺得你還得再想想如何解釋的更完整
樓主的經濟學理論要融會貫通
不要以偏概全
我知道寫文章很辛苦
貼文也很費時間
但是我看到的是
片斷又片面解釋的個人觀點


我簡單跟你解釋好了

重點在於勞動者的創造的新價值大於他本身被購買的勞動力價值(工資),資本才可能有剩餘價值
如果勞動者的工資是3萬,他創造的新價值要大於3萬例如是7萬,
資本家才會有動機花3萬這工資購買他的勞動力
這多出來的4萬是剩餘價值的來源,
僱傭勞動本質上是勞動和資本的不平等交換環節

那麼勞動力商品(工資的價格)在市場競爭之下被什麼決定呢?
自由貿易和市場經濟狀態下 工資和其他一切商品一樣,取決於它的生產成本
工資傾向於下降到要維持人類勞動力生存和繁衍後代的成本,主要是食物生活消費品的成本
就是古典經濟學裡所說的「工資的自然率」,包括大衛李嘉圖和馬克斯都是承認的
而在科技進步之下,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勞動力創造出更多「使用價值」商品的「單位價值降低」
因此商品可以被更便宜的生產出來,工資品的價值傾向於下降,
所以工資和勞動力的購買價格在自由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下傾向下降到成本價格
而資本家會獲得更高的剩餘價值,因為人類活勞動創造的價值大於勞動力的價值(工資)本身,
這正是資本家剝削勞動者個奧秘和剩餘價值的泉源

而只有活勞動能夠創造新價值,資本是死勞動是透過勞動生產過程中轉移價值存量到商品中
因為資本和生產資料的價值不可能無中生有,也是人類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創造,而生產資本在使用中會透過磨損固定資本消耗轉移折舊的價值到最終的成品商品中,資本本身就是人類勞動力過去歷史上積累的結晶被資本家無償佔有和異化,這個力量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僱用勞動奴隸制度下反過來以指數成長的型態增強自己,反過來更大的剝削他原來自己的創造者----勞動者本身
因為勞動者的剩餘被資本家轉化成資本積累,而更大的資本積累又可以剝削更多人類,資本就成為勞動者的異化勞動
異化代表疏離自己和異己的力量,原來是費爾巴哈提出的哲學上帝是人性的異化
而資本成為了「異化了的勞動」這個過程被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更科學的描述


讓我們更深入地看一下這個問題。一般人以為僱傭勞動是公平交換,

似乎公平所要求的,應該是在雙方在平等的條件下有同樣公平的起點。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資本家不能同工人談妥,他能夠等待得起,

可以靠他的資本生活。工人就不能這樣。他只能靠工資生活;

因此,必須在他能夠得到工作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接受工作。

工人沒有公平的起點。飢餓使他處在非常不利的地位。

可是,按照資本家階級的政治經濟學來說,這正是公平的最高典範。

勞動資料——原料、工廠、機器——應該歸工人自己所有!(生產資料公有制)

勞動力被被商品化,是異化產生的原因

如同我前面在部落格有說過房地產成為異化勞動的機制

 

補充有人這樣反駁我 這個問題馬克思當初已經回答過了

黃宥鈞
資方承擔風險解決社會問題,提供勞工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的運轉
人家有膽識承擔風險,有能力整合社會資源提供社會價值
而你只能在這裡要飯。
這就是你和資方的差別,你不配當勞工。


施百鴻:當整合風險能力和的資本純收益之間有更明確的分工你的觀點就站不住腳了,例如職業經理人CEO持股1%他就只能拿1%利潤和一個持股50%的大股東,後者收入遠比前者更多50倍,因此資本有純的被動收益,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舉出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一個小店主同時有房地產有投入經營資本 又自己當員工,他同一單位資本很像收入比別的大資本更高,但是把他的地租收益和 員工收益都扣掉他只能取得平均資本的收益率,李嘉圖也說利潤率平均化的趨勢如何導致「等量資本產生等量收益」,別跟我說你不知道李嘉圖是誰他是提出貿易比較優勢的那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因為資本會流往收益更高的地方導致「利潤率平均化趨勢」的市場機制,就是這個機製造成「等量資本產生等量收益」,而經營一個100億的資本 和一個200億的資本需要的勞動力可能是相差不多的,只有當資本規模很小的時候資本純收益和勞動收入兩者才會混淆在一起正是勞動者負責創造的一切收入來源 資產階級憑著所有權負責佔有,勞動者正是養活他提供剩餘價值的來源,養活了歷史上一切寄生階級,羅馬帝國的奴隸主、中世紀的封建貴族、19世紀以後的工業資本家、現代的金融資本家和房地產地主


該名網友又說:「勞工可以選擇去鄉下種田或自己創業,沒有被強迫的問題。回鄉下種田,沒有被剝削的問題,目前台灣不缺農地,東部地區的農地很便宜,可以自給自足,滿足你活在自己世界的需求物」

我回答:什麼叫做不是強迫我剛剛已經講了雙方有公平的起點,才能稱為不是強迫,我剛剛已經有回答過了勞工的選擇不是自願被剝削的結果而是他被動無奈的選擇,一般人以為僱傭勞動是公平交換,似乎公平所要求的,應該是在雙方在平等的條件下有同樣公平的起點。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資本家不能同工人談妥,他能夠等待得起,可以靠他的資本生活。工人就不能這樣。他只能靠工資生活;因此,必須在他能夠得到工作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接受工作。工人沒有公平的起點。飢餓使他處在非常不利的地位。可是,按照資本家階級的政治經濟學來說,這正是公平的最高典範。勞動資料——原料、工廠、機器——應該歸工人自己所有!(生產資料公有制)勞動力被被商品化,是異化產生的原因如同我前面在部落格有說過房地產成為異化勞動的機制,你很明顯的是連基本的邏輯和事實分析能力都不俱備的蠢蛋,沒有資本家強迫你定義是什麼?我拿槍指你的頭 我沒有強迫你死是子彈自己飛過你的頭而已嗎?現代社會如果自己想喝牛奶還要自己養頭牛?需要手機還要自己蓋晶圓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生產力是很低的,因為缺乏分工共產主義的目標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公平分工,而資本主義分工是把社會創造的生產力壟斷在少數人手中, 私人無償佔有全社會創造出的生產力


該名網友又說:「我是從零開始,我家裡還有專門搞破壞的老哥,母親則是覺得理財不重要的人,基本上上一輩的人沒有留資產給我們,也沒有傳承有競爭力的價值觀,全都是我自己累積的,我也是從當勞工開始慢慢存錢投資理財 如果你有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廣義來說你就是資產階級,股票一股10元,10000元就能當股東,你就能當資本家,如果你支持共產,建議不要持有這些資產,因為這些是公家資源。」


我說:「 10塊錢 1000塊錢的小資本很顯然都不可能讓無產階級成為資本家,因為他無法靠利潤或剩餘價值來維持自己的生活,資產階級的定義是就算失去工作也能靠資本維持生活能力的人,500萬可以成為小資產階級 100億、1000億就變成大資本家」「如果你說你家境也不好還能投資股票和房地產那你是沒看到我部落格連結理這篇文章,你是在一個全球大結構中的小資產階級 台灣剛好是富國的這10億人 全球有65億無產階級 也就是廣大開發中國家 正是他們也創造的全球剩餘價值 富國剝削他們 你才有這種生活,所以我才支持第三世界的無產階級國際無產階級必須進行聯合」

他又說「我可以去剝削植物或者剝削植物動物也是剝削,類似這樣的觀點」

我回答:「機器人和植物無法提供剩餘價值,只有人類的活勞動才創造新價值,因為人類生活才是目標 機器人和動物只是手段和工具 而人類不應該被當作手段和工具,在資本主義社會手段和目標顛倒的關係造成異化勞動,因為資本只追求利潤,不追求使用價值,一個資本家生產1萬噸玉米不是為了吃掉1萬噸玉米而是為了賣錢,勞工越努力創造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越富裕 自己就越窮,資本不是純粹物質關係,他還包含了人剝削人的社會關係」

 


※以上為壟斷前的古典自由競爭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應該有的資本主義規律
那麼在帝國主義條件下這個規律又受到怎樣的變形和扭曲呢? 貿易戰又是甚麼原因造成的呢?
已開發國家 主要是歐美的帝國主義的生產關係導致價格偏離價值的扭曲程度 掩蓋了這一切
這是中美貿易戰產生的本質關鍵

3.第三小節介紹帝國主義之下的扭曲的生產關係以及中美貿易戰的經濟動因本質

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enin/15.htm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

‧ 一 生產集中和壟斷
‧ 二 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
‧ 三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 四 資本輸出
‧ 五 資本家瓜分世界
‧ 六 大國瓜分世界
‧ 七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
‧ 八 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 九 對帝國主義的批評
‧ 十 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如果沒有全球50~60億的中低所得開發中國家人口的勞動 那麼已開發國家就沒辦法在過去積累自己的資本

早期資本的積累模式是
1.西班牙的模式 直接搶劫和殺光北美洲印第安人的黃金、白銀剝奪他們的土地

2.後來進化到大英帝國模式,從非洲輸入黑奴隸到北美去種植棉花,然後廉價原料出口到英國去強化英國本土的工業資本 然後再傾銷產品回殖民地,完成這種壟斷優勢強化的迴圈

3.最終這套英國模式面臨德國的競爭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英國霸權隨之落幕 但現在卻是資本主義3.0的美國模式,這是一種美元和軍事結合掩蓋起來的霸權和帝國主義 透過金融+科技手段不斷剪全世界羊毛來達成

帝國主義國家的特色就是
1.高度集中化的趨勢形成壟斷壟斷優勢變成的一種阻礙競爭的手段,幾家大型跨國企業壟斷了產業市佔率的大型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家
2.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結合形成金融資本
3.對外資本輸出成了主要利潤來源,本身只做非生產性勞動例如金融服務業 和高附加價值產業少量的勞動 就可以對其他國家向收取貢付一樣,印美鈔源源不斷的輸入商品 這典型的國家就是美國


4.第四小節介紹這種貿易戰趨勢的未來發展狀況



但是這種情況最近正在瓦解 ,從中美貿易戰中可以觀察出來,高技術產業正在擴散到開發中國家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例如中國的2025計畫,也就是減少了美國能夠分配到的剩餘價值,因此底層的工人貴族才會去支持川普搞民粹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最終貿易戰博弈的結果假如是美國失敗很可能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從外國搾取的剩餘價值量變少,這種情況下美國社會內部矛盾會加大,然後出現資產階級難以分配他們國家內部的底層足夠的剩餘價值這狀況帝國主義會解體,甚至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會減少,就有可能發生內部革命


未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這樣

1.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

資本、勞動力和商品的自由流動,形成世界單一市場和自由貿易打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

各國的基本工資差距會越縮越小,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

同時自動化技術和AI人工智慧+IT產業等應用增加了高中低階所有工作崗位的可替代性,

導致在不增加絕對剩餘價值和勞動強度下資本家增加了「相對剩餘價值率」,但是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更快

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導致利潤率下降和大蕭條更頻發的發生(發生頻率和密度會越來越高)

而目前已開發國家這種「壟斷型態資本主義」會維持不下去

帝國主義會在全球化發展下解體,這種崩潰主要會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內部

因為開發中國家的所得成長將會降低他們內部的社會矛盾,而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會增加他們內部的矛盾

最終達到全球均衡工資,而各國無產階級可能在這種條件下實現大聯合

2.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是「帝國主義維持壟斷權力」,比如貿易戰如果是美國獲勝

產業沒辦法升級,開發中國家所得無法繼續提升,那麼就是壟斷權力的時間會延長延遲

同時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可以透過不平等交換和貿易,靠剝削其他國家,依靠從他國輸入的剩餘價值流量

然後分配剩餘價值給他們內部的「貴族工人」或稱勞工貴族

因為商品中的價值取決於「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力」

因此他們可以靠出售「高附加價值產品」用「較少的勞動」交換開發國家更多的勞動產品

但是兩者生產的產品的交換價值是相等的,只不過勞動價值不相等

例如用2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

或是出口半導體 生物科技 軟體 專利權等等壟斷資本主義型態,去換回開發中國家更多的廉價商品和勞動價值,更甚一點直接印刷綠紙片(美元)來換


1.
工資降低的確是資本主義的規律,在自由放任無政府干預的情況下

工資的價格要受到機器的價格競爭,還要受到再生產生活消費品的成本價格降低而降低

而機器體系本質本身是一種死勞動,是工人創造出來的「異化勞動」

工資會不斷降低才正常,但是我開頭也說了「自由放任的完全競爭市場和資本主義」並不存在

各國已開發國家都是實行所謂「帝國主義」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這是「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利用意識形態把人民分割在所得不同的國家

然後限制人口自由移民,再利用政府干預和保護主義等手段, 給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貴族工人」高工資

維持內部龐大的中產階級

以阻止資本和勞動力跨國自由流動,阻止在世界市場範圍內達到均衡,

阻止工人遷移到高所得經濟體內工作的一種制度

例如歐洲就會反對敘利亞移民,美國會反對墨西哥移民

而且對相關產業競爭的國家利用國家安全等理由 或是技術封鎖,反企業併購等手段實行「壟斷」

而阻止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

但是這種模式還是要同外部輸入剩餘價值才有辦法運作

因此一樣是對全球市場有所依賴

2.馬克思的資本論指的就是這樣一種矛盾

資本主義的「相對生產過剩」和工資成長的不匹配,因此產品要賣出去才可能實現剩餘價值轉化成利潤

相對生產過剩是對購買力而言,並不是真正的過剩,生產的產品可能還不能滿足這個社會的需求,

但是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了,這時候會導致資本家虧損。而絕對生產過剩是指生產的產品多餘社會需要,

就算人們在有錢也不會買了,是真正的生產過剩

產品賣不出去滯銷就可能就會產生「經濟週期」和蕭條

之所以是「相對生產過剩」不是「絕對的生產過剩」就是實現剩餘價值本身和工資的內在邏輯矛盾

因為工人勞動創造的新價值 等於 「利潤+工資 」 而工人的收入也就是「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只有「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人永遠都不可能用一個更小的交換價值去購買工資+利潤的交換價值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越是想要實現剩餘價值,他在流通過程中就越不可能實現剩餘價值會導致滯銷

因此資本主義是不穩定的體系,時常發生週期性的崩潰和蕭條 ,

這種蕭條不可能透過擴大消費解決,更不可能透過「凱因斯主義」所謂的消費和擴張財政赤字解決

因為這和資本用剩餘價值積累成長擴大生產力的邏輯相矛盾

3.我之前已經說過工資是一種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工資成本取決於工資品的再生產成本本身),但是一定小於工人新創造的價值(工資+利潤)

這是資本主義體系永遠的矛盾和經濟危機的基礎
資本主義是一種「相對生產過剩」的生產體系

「相對生產過剩」是總勞動強度、勞動時間不變下「相對剩餘價值率提高」

相對生產過剩來源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內生邏輯矛盾」 因為他用剩餘價值進行生產 ,

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為了生產剩餘價值為最終目的而生產的體系,計畫經濟則是為了生產使用價值為最終目標而生產的體系

這正是資本主義發生「週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也就是透過這種週期性經濟危機的辦法來克服自己的邏輯矛盾,讓經濟成長的一種週期性運動

而提高相對剩餘價值,是不增加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之下提高的產出,透過改良機器提高勞動生產率


貿易戰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性?對等反擊反而激化了美國底層民眾的民族沙文主義情緒(不一定結果對中國不利),然後整個局面朝向美國政客更加不可控制的方向走,比如更極端的的法西斯主義在美國死灰復燃,底層民眾喜歡用民族主義情緒思考,並不瞭解這只是統治階級灌輸給他們的虛假意識形態,可能並不懂背後是財團資本家的利益和私有制的弊端,等他們美國底層民眾搞懂以後可能是10年以後的事情了(早已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就像陳水扁對台灣的經濟影響不是也一樣媽?根據歷史唯物主義人類的意識形態是一種上層結構,是落後於經濟基礎的,人類的知覺也落後於物質條件,意識形態一次又一次的被生產力的發展所改造,我感覺美國是需要社會主義的,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因為資本主義是為了追求利潤導致一個相對生產過剩的體系,不論一個國家國內市場在怎麼大國內內需也不可能滿足產能,必然要對世界市場不斷擴張,而列寧認為資本越是往後發展資本越是積聚積累和集中,已經不是古典時代的自由貿易早已經變成國家集中的壟斷(國家集中的壟斷就是列寧所謂帝國主義),那麼就會導致帝國主義的矛盾......而資本主義能夠維持數百年的穩定正是因為帝國主義....,這是因為歐美國家有著高工資和高福利,工人階級被養成了「工人貴族」,才避免了自由市場競爭之下的工資下降規律(人和人競爭、人和機器競爭、人的工資購買成本就是勞動力再生產的生活成本),而勞工創造的價值大於他的購買成本(也就是工資),資本才有利潤可言(用價值購買一個更大的價值),資本家用於購買工資的價值(勞動力商品化透過市場競爭機制)轉化為平均的勞工生活成本和勞動力再生產成本,而這些生活成本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下降,工資也必然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下降,勞動力商品化導致人類異化為兩個階級,這會導致世界革命的爆發,世界革命之所以沒有爆發正是因為帝國主義的生產關係,歐美壟斷的高利潤高附加價值產業,養活了歐美國家50%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而延遲了資本主義數百年的壽命........但是全球的人口有75億,已開發國家只佔了11億人口,世界絕大部份開發中國家的中產階級人口比例都低於10%以下的,這也是他們國家民主政治不可能跟歐美一樣穩定的原因。但正因為中國崛起全球價值體系和世界體系利潤和剩餘價值重新分配,導致了中美貿易戰.....我不想在往下說了

 


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1848年1月9日在布魯塞爾民主協會的公眾大會上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big5/marxists/marx-engels/18480109.htm

 

1848年1月9日在布魯塞爾民主協會的公眾大會上 卡爾‧馬克思

 

馬克思這篇150年前的這篇《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透漏了他是支持自由貿易的,原因不再於他支持資本主義私有制,而是因為自由貿易不像帝國主義一樣掩蓋了這種不平等的生產關係(透過高工資高福利養活貴族工人把矛盾轉移到外部),更有利於工人階級覺醒,他點出了貿易保護主義(當時德國的李斯特認為應該保護本國幼稚工業)和自由貿易派的比較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之間的關係自各自站在母國的資產階級不同的角度思考,自由貿易是資本的自由不是人的自由,而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也是保護本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貿易戰的背後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的生產關係,是資本積累、積聚和集中最終發展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原因,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這篇文章和《共產黨宣言》的本文一樣重要只是很多人沒看過

 

引述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其中一段
 -------------
  如果說自由貿易的信徒弄不懂一國如何犧牲別國而致富,那麼我們對此不應該感到意外,因為這些先生們同樣不想懂得,在每一個國家內,一個階級是如何犧牲另一個階級而致富的。

但是,先生們,不要以為我們所以批判自由貿易是打算維護保護關稅制度。

 
 一個人宣稱自己是立憲制的敵人,並不見得自己就是舊制度的擁護者。

 

但是,保護關稅制度不過是為了在某個國家建立大工業的手段,也就是使這個國家依賴於世界市場,但自從對世界市場有了依賴性以來,對自由貿易也就有了或多或少的依賴性。此外,保護關稅制度也促進了國內自由競爭的發展。因此,我們看到,在資產階級開始以一個階級自居的那些國家裡(例如在德國),資產階級便竭力爭取保護關稅。保護關稅成了它反對封建主義和專制政權的武器,是它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實現國內自由貿易的手段。

 

但總的說來,保護關稅制度在現今是保守的,而自由貿易制度卻起著破壞的作用。自由貿易引起過去民族的瓦解,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總而言之,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

 
---------------------------
 

 民族主義在過去歐洲歷史上民族國家起著推動歷史進步的作用,民族國家的建立讓封建社會的相對破碎狹小的國內市場得到統一,例如德國30年戰爭,但是現代資本主義需要大型國家才能達到比較高的競爭力,市場規模經濟,這就導致歐洲聯盟的誕生,一個國家人口越多,標準越統一(語言、宗教、貨幣、法律、軍隊、市場准入)的他的內部成本越低,就可能造成國家的統一,而亞當斯密認為一個市場越大,分工越細化,他的勞動生產力就越高,就越有競爭力成本也越低,李嘉圖則認為可以透過「比較優勢」來達成自由貿易,讓有相對優勢的國家貿易也可以提高整體的經濟,但是李斯特(也就是歐元和歐盟的思想來源)認為一個相對落後的條件的國家是很難跟相對發達的國家競爭的,例如美國跟委內瑞拉的比較優勢,只能是一個國家出口低附加價值的天然資源另一個提高工業品,需要維持一段貿易保護主義時間扶植本國幼稚工業點追上來之後再開放市場,這也影響後來美國學派的發展,才會有美國的孤立主義,現在卻被用來成為川普辯護美國帝國主義霸權的基礎。弗裡德裡希‧李斯特 (Friedrich List,1789年8月6日-1846年11月30日),德國經濟學家。他被視為經濟歷史學派的先驅,而他的思想亦被視為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理論基礎,因此歐盟和歐元區的誕生是有資本主義提高生產力和市場分工規模的歷史客觀條件存在的。

 

回覆一些馬克思主義網友的問題 https://blog.udn.com/rinoalove486/124405572 
網友留言:您長久不回我還以為已經棄號了,後來在王先生博客還見到一些賬號發言和您類似,是不是您的小號? 馬庫我一直去看的,還參加了一些文字工作。 關於利潤率這一點我覺得王先生的點在於除了歐美幾個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之外,廣大發展中國家還有大量未開發領域,而且基礎科學雖然放慢但也不是徹底停滯,應用科技速度則是並未減慢,理論上等到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開發完畢那時利潤率會下降到極值點附近,但是在可見的一二百年內可能還能維持一個體面的平均利潤率。
 
我的回覆: 是的其中有一些是我的小號,有一些不是,但是王孟源博士一看到我發的文章不管是什麼就連內文都不看就直接把我的文章給刪除了,但我開的小號通常他一開始都會很認真的回覆我,但只要一識別是我就直接又進入不看直接刪除模式,一開始我很不解其中的原因,猜想或許是他對我有誤解馬克思的理論或者沒看過資本論以為所有的馬克思主義都是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和教條馬克思主義,但其實我這3-4年來觀察和收到他的回覆文章越多就越來越瞭解,其實不是這個原因 因為我曾經批判改因斯主義和批判改良社會主義,他無法接受,我批判房地產私有制主張國有住宅和公共住宅來取代人人口有房地產的小資社會主義他也無法接受,他畢竟是銀行退休經理算個中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一備子沒有當無產階級被剝削或壓迫過,無法理解這種不論有多少才能和知識或者頭腦在社會上永世不得翻生還要受近小資產階級壓迫和羞辱的感覺,所以才會那麼討厭我的文章,但是並不是所有中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都是反動的比如恩格斯、列寧都不是無產階級出身但是他們卻能超越自己的階級真正客觀認識到世界的本質
 
 就如凱因斯的名言 “如果每個人都必須有一個階級屬性,我認為我會站在有教養的資產階級一邊。”——梅納德·凱恩斯。 
 
凱因斯雖然也曾經同情工人階級試圖解決大蕭條的困境,我並不認為凱因斯說的全部理論都是錯的,而是站在唯物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就如同馬克思認為大衛李嘉圖和亞當斯密是一位偉大的政治經濟學家,而是批判凱因斯站在他的改良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解決方案,現在全球面臨停滯性通貨膨脹的困境,不就證明凱因斯主義的長期失效嗎?凱因斯的方案在短期內能夠解決失業和大蕭條問題這點我是肯定的,但是他的理論本質是小資產階級改良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主義,的他侷限性需要長達百年來證明是錯誤的道路,局部來看是可以緩解當下的實際問題的,金融資本和美國霸權體系本質的矛盾我在許多給王孟源博士的文章回覆的都用婉轉的方式表達過,但是只要一觸及一點點問題矛盾本質的核心他就會直接刪除我的文章1個字也不看,這就是他能識別我的文章的原因的機制 例如我上幾個禮拜回覆他的文章 關於這篇提出的新貨幣體系
 
 https://blog.udn.com/MengyuanWang/171980706 
我的問題 幫大家補充知識,二戰結束後凱因斯提出過班柯+國際清算同盟機制,後來美國財政部長懷特否決了不採用(遊戲規則是美國決定),而採用美元(當時是金本位)作為國際結算貨幣,但是這個決定會導致特李芬難題Triffin dilemma,也就是各國儲備美元那麼美元將流出國際市場造成美元升值,那麼美元會因為過度升值而出現貿易赤字,那麼為了平衡貿易赤字當美元升值到一個程度又不得不印鈔票,而印鈔票會導致金本位的數量和美元得數票不匹配(35美元換1盎司黃金),最終金本位時代的美元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尼克森後來改用國債而不是黃金當作美元發行基礎,但是這個矛盾至今只有解決一半,也就是即使廢除金本位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還是不可避免的導制美國貿易赤字和長期的製造業掏空,對美國來說就是印綠紙片換別國的商品這樣不勞而獲,但是滿足金融業投機的需求 如果發行亞元可能會碰到很多類似的矛盾機制,有需要仔細論證,如果各國還保持貨幣獨立和自己的央行(不採用歐元的統一央行)且亞元的發行基礎改成各國一藍子貨幣那誰來控制亞元的發行?誰來平衡國際貿易赤字和盈餘,還是說當年凱因斯提出的是用各國的貿易份額佔比例來決定額外的信用發行規模?然後對貿易盈餘或赤字課稅或補貼? 要繞開SWIFT那樣被美國控制有沒有必要發行央行數字貨幣? 還是看不太明白亞元的設計,這裡面一定有一些基本的原理被忽略,如果亞元比造凱因斯二戰後設計的Bancor和國際清算聯盟ICB的參股比例設計,是用國際貿易的份額來決定,並且為了維持貿易再平衡,對有大量貿易赤字的逆差國家允許貶值自己貨幣增加出口,對任意貶值自己貨幣有大額貿易順差的國家需要支付超額利息率,會這麼設計是否是因為凱因斯認為可以藉此避免一個國家赤字太多需求太多而供給太少導致經濟危機? 可以查到一些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前凱因斯的斑柯設計理念 
Each item a member country exported would add bancors to its ICB account, and each item it imported would subtract bancors. Limits would be imposed on the amount of bancor a country could accumulate by selling more abroad than it bought, and on the amount of bancor debt it could rack up by buying more than it sold. This was to stop countries building up excessive surpluses or deficits. Each country's limits would be proportional to its share of world trade ... Once initial limits had been breached, deficit countries would be allowed to depreciate, and surplus countries to appreciate their currencies. This would make deficit country goods cheaper, and surplus country goods more expensive, with the aim of stimulating a rebalancing of trade. Further bancor debit or credit position breaches would trigger mandatory action. For chronic debtors, this would include obligatory currency depreciation, rising interest payments to the ICB Reserve Fund, forced gold sales, and capital export restrictions. For chronic creditors, it would include currency appreciation and payment of a minimum of 5 percent interest on excess credits, rising to 10 percent on larger excess credits, to the ICB's Reserve Fund. Keynes never believed that creditors would actually pay what in effect were fines; rather, he believed they would take the necessary actions ... to avoid them. 
參見前文凱因斯和班科體系,我的感想是 懷特計畫和凱因斯的國際清算同盟,今天看起來懷特是美國工業衰落的主要推手(凱因斯計畫能長期保持美國外貿平衡),雖然佈雷頓森林體系和各國儲備美元和金本位對戰後最大債權人美國金融資本有利,但是將導致美元升值和美國大量貿易赤字,從而導致美國從二戰前的出口製造大國神壇跌落,因為美國將不能任意貶值自己的貨幣增加出口,那美國要平衡貿易(在20年後美國的順差必然轉為逆差)必然也跟著貶值長期赤字的情況金本位當然也保不住,最後只對美國金融資本有利,對長期掏空美國製造業來講是必然的 大一統理論 於 2022/08/04 20:07回覆 以上推理是基於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規律所做的長期分析

 我的又一回覆一樣被他刪除:
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本身並不是一個問題,付出或對社會貢獻比較多的人理應獲得比較多,
但是社會主義的原則應該是「按勞分配」如果對社會的貢獻和付出是10倍那麼也應該獲得10倍的回報但是資本主義社會絕對不是「按勞分配」而是「按資分配」,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都曾經明白的道理「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李嘉圖和亞當斯密一樣信奉勞動價值論,認為等量勞動生產等量價值,同時又相信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他感到二者之間存在矛盾,只是不敢指出問題在於生產方式導致不勞而獲,進一步把這種矛盾提煉出來才有剩餘價值理論

(暫時先不談壟斷資本社會)因而如果資本可以自由移動尋找最高的回報和套利才有利潤率平均化的趨勢,例如有100億資本和有1億資本的資本家比較起來獲得的回報大100倍,但絕對不代表前者個人多付出100倍勞動,每1塊錢資本都獲得他們各自的利潤,但100倍資本的人就獲得100倍被動收入和這個人本身的對社會的貢獻卻是和他們的勞動量無關,只和資本量有關,馬克思因而反對這「按資分配」的社會,以前反對社會主義的新自由主義民粹派會以吃大鍋飯不勞而獲來批評社會主義,這絕對不是社會主義的本意,只有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極大化的社會才能的社會主義狀態才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現在的資本社會「獲者不勞、勞者不獲」這才是最糟糕的,會降低社會經濟的運行效率,所以國家資本消除私人壟斷地租只保留能夠增加勞動生產率和長遠發展的私人資本只是最基本的一步,如果能往後看幾步就會知道這只是社會主義的前奏而已,因為社會的私有化的生產關係決定社會的分配方式,對私有化的資本抽稅在搞二次分配試圖繞開這個本質上矛盾的機制去建立一個修補的機制,有它的侷限性,這個矛盾在積累到某一點上之後還是會炸開,現在國家資本主義的管理制度裡已經有未來社會主義的雛型,是從這種國家資本主義的管理方式當中產生的萌芽脫胎換骨而來的,在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國家壟斷取代私人壟斷的國家計畫經濟和市場結合,隨著時間發展會看見有一個越來越多餘的組成部分-----資產階級,如果國家能夠隨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代替私人管裡資本,那麼私人資本存在的目標只剩下繼續推動那些國家龐大官僚機器鑽不到的縫隙裡的藍海市場繼續創新推動生產力,如果發展到一定程度私人資本連提高社會生產力也推不動,那就顯得多餘,社會要他有何用?為什麼需要社會機器裡一個多餘的部分耗用資源卻毫無貢獻?這不就是資本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演化過程嗎? 

 
我的又一回覆:關於馬克斯在資本論第三章及其他地方所說的長期利潤率下降機制,他真正的矛盾處在於勞動生產率越是發展,平均利潤率就越低,而不是越高,因為資本獲得的利潤和剩餘價值本質上是一種工人階級的活勞動,勞動生產率越高科越進步,商品價值就越低和越廉價,我在製作影片合成繆誤的陷阱解釋過 還解釋過歷史成本利潤率和現期成本利潤率的差別,儘管有反趨勢抵銷這個趨勢,資本論三章所說的反趨勢其實也包括工人階級人數擴大和開發那些第三世界的農村自給自足非資本主義地區落後地區轉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導致的全球化資本主義體系總勞動時間的增加和新的活勞動的注入,會增加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的利潤,在上個世紀中葉有一個統計顯示農民和農村自給自足非資本主義經濟佔全球人口的50%現在連印度都已經工業化,資本的擴張空間已經不向過去那麼大了,全球人口維持78億如果都要開車和吃牛肉已經是地球生態系很難負擔的沒有大幅度增加的空間了,上個世紀初的綠色革命人造氮肥等等都是造成資本主義人口大幅度增加從20億變成現在78億和淺在擴張活勞動市場的規模增加剩餘價值總量的機制